【解局】北溪管道爆炸,谁干的?
欧洲又出了一桩大新闻。
当地时间9月26日,俄罗斯和欧洲之间输送天然气的主要管道——北溪1号和北溪2号遭到3处破坏,泄漏区域发生水下爆炸。从航拍图片看,泄露点犹如在茫茫大海中冒出的巨大窟窿。
“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现场(图源:澎湃影像)
一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管道损毁事故。
瑞典国家地震台记录到两次震动,其中一次达到了2.3级地震水平,震源位置在丹麦博恩霍尔姆岛附近。两次爆炸相距17小时,一次在当地时间凌晨0时左右,另一次在17时左右。很快,丹麦空军在海上巡逻的F-16战斗机就看见了海面泛起巨大浪花。
围绕此次爆炸,德国、丹麦、瑞典等国已就事故原因展开调查。各方一致的观点是,这是一次“蓄意破坏”。
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建成于2011年,东起俄罗斯维堡,经由波罗的海海底通往德国,是俄罗斯对欧洲的主要输气管道。北溪2号则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5家欧洲公司合作,2021年9月建成,但一直未获运营许可。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俄罗斯每年向欧洲输送约1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约占欧洲天然气进口量的40%左右。未获许可的北溪2号每年可输送550亿立方米天然气,23个欧洲国家通过管道获得俄天然气。
“北溪”事关整个欧洲大陆的能源安全,难怪各方在事发后第一时间都表示了高度关切。丹麦首相表示,管道泄露很难想象是意外;波兰总理说,这是一起破坏行为,与乌克兰局势升级的下一步有关;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坚称,任何对欧洲能源基础设施的“蓄意破坏”都“不可接受”,欧盟将就此采取“最强烈的回应”。
耐人寻味的是,管道爆炸最大的受损者——德国,这几日都保持低调。要知道,德国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现在两条管道都受损,只剩一条经过土耳其的南溪,那可远远满足不了德国的能源需求。
海底天然气管道强度很高,一般的破坏伤不了分毫。既然是“蓄意破坏”,那问题来了:谁干的?
9月14日,在德国卢布明拍摄的“北溪-1”天然气管道相关设施。图源:新华社
二
目前众说纷纭。有说是俄罗斯,有说是美国,有说可能是波兰或乌克兰,也有说是恐怖分子……
不妨分析一下:
波罗的海水不是太深,也就百八十米,要准确找到管道位置,一口气按上仨定时炸弹,那就难了。需要弄条船在事发点转悠十天半个月,就算有图纸也快不了多少,深潜作业也不是个把小时就能搞定的,况且周围还有丹麦、瑞典和德国的海上巡逻力量呢。因此,恐怖分子破坏的可能性不大。
要说是俄罗斯,人家能力倒是够,有图纸也有潜艇,但没这必要,因为送气阀门就在自己手里呢,关上不就得了?如果费劲搞破坏,还有个问题:爆炸后,管道维修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搞定的,万一俄欧关系好转,能正常送气了,多耽误一刻就少挣一刻的钱啊。这半年来,俄罗斯一直都警告称只拧阀门,可没说炸管道。
不夸张地说,这两条送气管道本就是俄欧关系缓和的重要桥梁,现在桥拆了,等于要让俄欧关系加速恶化。
会不会是美国?美国能力没的说,上世纪60年代都能跑太平洋中间从几千米的深水里打捞苏联潜艇。但有没有作案动机呢?
德国明镜周刊透露,几周前联邦政府就收到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警告,称位于波罗的海的“北溪”天然气管道可能会遭到袭击。
有趣的是,波兰前外长西科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张管道泄露的图片,还配了一行文字:“谢谢你,美国。”他还转发了美国广播公司今年2月的一则推文,当时美国总统称,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那么就不会有北溪2号……我们将结束它”“我向你保证,我们有能力做到”。
拜登曾公开表示: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那么就不会有北溪2号。图源:推特
要说是美国干的,弊端明摆着:欧盟冬天过不安稳,还能不能继续跟定美国走?欧洲经济要是因为能源危机大受影响,恐怕整个欧洲都得成为美国的包袱,美国很多第三产业跟欧盟配套,这大市场弄丢了也心疼。
当然,眼见的好处也不少:出口能源、资本收割、产业转移到美国,更直接的是,让藕断丝连的俄罗斯和欧洲能源关系彻底玩完……不过,美方矢口否认,国务卿布林肯说,如果是攻击和破坏管道,“显然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
即便如此,俄联邦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贾巴罗夫还是发出警告:“如果调查证实美国策划了‘北溪’爆炸,那局势将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到时候,从美国向欧洲供应天然气将成为美国人永远的噩梦。”意思很明白,如果真是美国靠卑鄙伎俩撬了俄罗斯的天然气生意,那今后美国也别想好过。
明镜周刊引用德国安全部门的话说,这事很可能是“潜水员或小型潜艇”在管道上安装了炸药,只有“国家行为体”才能做到这一点。
牵扯到这么多国家的切身利益,“北溪”管道爆炸很可能成为“无头案”。但无论有没有结果,爆炸都可能对未来欧洲乃至世界格局造成深远影响。按彭博社的说法,欧洲需要在没有俄罗斯天然气的情况下挨过这个冬天。
“石油管道已停止运转,任何关于莫斯科可能在某个时候重新打开管道的希望都破灭了。同时,天然气价格还在上涨。”彭博社说。
文/千里岩
编辑/绫波、点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