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2169——佛教冲击儒家思想
原文:
天监十七年(公元518)年
普惠又以魏主好游骋苑囿,不亲视朝,过崇佛法,郊庙之事多委有司,上疏切谏,以为:“殖不思之冥业,损巨费于生民,减禄削力,近供无事之僧,崇饰云殿,远邀未然之报,昧爽之臣稽首于外,玄寂之众遨游于内,衍礼忤时,人灵未穆。愚谓修朝夕之因,求祇劫之果,未若收万国之欢心以事其亲,使天下和平,灾害不生也。伏愿淑慎威仪,为万邦作式,躬致郊庙之虔,亲纡朔望之礼,释奠成均,竭心千亩。量撤僧寺不急之华,还复百官久折之秩。已造者务令简约速成,未造者一切不复更为。则孝弟可以通神明,德教可以光四海,节用爱人,法俗俱赖矣。”寻敕外议释奠之礼,又自是每月一陛见群臣,皆用普惠之言也。
普惠复表论时政得失,太后与帝引普惠于宣光殿,随事诘难。
柏杨白话版:518年(南梁·天监十七年 北魏·熙平三年 神龟元年)
张普惠又因北魏帝元诩喜欢在御花园中骑马游乐,不亲自出席金銮宝殿的朝会;而且迷信佛教,过度推崇佛法,以致南郊祭祀天神、皇庙祭祀祖先的事,多数都交付有关单位办理。于是上疏恳切规劝,说:“建立不可思议的幽冥中的基业,从人民身上榨取巨额的财富。减少薪俸,剥削民力,强迫他们奉养什么事都不做的和尚尼姑;崇敬寺庙,装饰华丽,追求未来不可预知的回报。群臣天色微明时入朝,停留在宫门之外叩头;谈玄弄虚的和尚尼姑,却在宫门之内游荡。违背礼教,不合时宜,人神二者,无法契合。我愚昧的认为,与其从早到晚去培养下世的‘因’,去追求无数劫难后产生的‘果’,不如促进人民,快乐欢喜,全心全意,奉养父母;使世间一派升平,天灾人祸,永不发生。我唯一的希望是,陛下行为谨慎,建立威仪,做万邦仿效的典型,表达主持南郊祭天、皇庙祭祖的虔敬,显示出席初一及十五日两天祭典的礼仪。前往国立大学,设宴款待教师;全力关注田亩,推广农耕。酌量裁撤庙院僧侣们并不十分急需的费用,恢复文武百官很久以来就被折扣发放的薪俸(五一五年三月,于忠已下令恢复文武百官全薪;或是之后再行折扣)。工程进行中的寺庙,命它简单完成;还没有动工的寺庙,一律不再动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热诚,上通神明;道德提升,教化普及的成绩,传播四海。节约用度,爱护人民,无论佛教徒或凡夫俗子,都有所依赖。”不久,胡太后手令讨论宴请教师的礼节。而且从此,皇帝每月召见一次文武百官;都是张普惠的建议。
张普惠再上疏评论当时政治上的得失,胡太后带着娃儿皇帝元诩在宣光殿召见张普惠,就每件事提出询问和驳难。
读书笔记:北魏太后和皇帝崇信佛教,在全国大肆兴建佛寺,人民大量出家为僧尼,此一项占用了大量资源。更重要的是,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