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2168——赋税里的猫腻
原文:
天监十七年(公元518)年
尚书奏复征民绵麻之税,张普惠上疏,以为:“高祖废大斗,去长尺,改重称,以爱民薄赋。知军国须绵麻之用,故于绢增税绵八两,于布增税麻十五斤,民以称尺所减,不啻绵麻,故鼓舞供调。自兹以降,所税绢布,浸复长阔,百姓嗟怨,闻于朝野。宰辅不寻其本在于幅广度长,遽罢绵麻。既而尚书以国用不足,复欲征敛。去天下之大信,弃己行之成诏,追前之非,遂后三史。不思库中有大麻,而群臣共窃之也,何则所输之物,或斤羡百铢,未闻有司依律以罪州郡;或小有滥恶,则坐户主,连及三长。是以在库绢布,逾制者多,郡臣受俸,人求长阔厚重,无复准极,未闻以端幅有馀还求输官者也。今欲复调绵麻,当先正称、尺,明立严禁,无得放溢,使天下知二圣之心爱民惜法如此,则太和之政复见于神龟矣。”
柏杨白话版:518年(南梁·天监十七年 北魏·熙平三年 神龟元年)
国务院(尚书)又上奏,请恢复民间的“棉麻税”,张普惠上疏反对,认为:“高祖(七任帝元宏)废除大斗,截短长尺,加重秤锤(参考四九五年六月),减轻赋税,爱护人民。因军事及政府开支都需要棉麻,所以特别在征收绸缎时加征棉花八两,在征收布匹时加征麻十五斤。人民从度量衡——尺斗秤上,节省下来的金钱,购买棉麻,还有剩余,所以踊跃地缴纳供应。可是,从那时起,征收绸缎布匹时,所用的尺逐渐加长。人民叹气怨恨的声音,无论政府民间都可听到(长度标准被利用为贪污工具,参考五一四年十一月)。宰相们不去了解根本问题在于布的宽度和尺的长度,径行下令废除加征棉麻(于忠废除棉麻事,参考五一五年三月);现在,国务院又因国库收入不够开支,打算再恢复加征。摧毁政府的诚信,抛弃已经发布的明令。想补救从前的过失,却犯下更大过失。从没有想到,国库中多的是棉麻,只不过被文武官员共同盗取一空!我怎么知道?试看,人民缴纳时,有时一斤的货物,能多出一百铢,从来没有听说主管单位因此去责备州郡;可是,只要有一点小小的瑕疵,往往逮捕一户之主(家长),并使三长连坐(三长:邻长、里长、村长;参考四八六年二月)。所以国库中的绸缎布匹多数超过规格,文武官员领取薪俸,人人要长、要宽、要重,毫无标准,从没有听说有因绸缎布匹太长而退还的。而今又要加征棉麻,应该先校正秤、尺,明确地订定标准,不可放任。务使全国都知道二位圣人(小娃皇帝元诩及胡太后)是如此爱护人民,尊重法律。则五世纪八〇年代、九〇年代(七任帝元宏在位期间)的太平盛况,当在现代重现。”
读书笔记:北魏的官员们想方设法谋利,连度量衡都敢改,征收绸缎布匹时,把尺加长,征收粮食时,把秤加重。张普惠关于校正秤、尺,明确制定标准的建议当然好,可是一下子动了那么多官员的既得利益,实行起来一定会受到明里暗里的反对和阻挠。这里只写了建议,没有写北魏政府是否接受,是否实行,实行的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