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2167——父以女贵
原文:
天监十七年(公元518)年
夏,四月,丁酉,魏秦文宣公胡国珍卒,赠假黄钺、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号曰太上秦公,加九锡,葬以殊礼,赠襚仪卫,事极优厚。又迎太后母皇甫氏之柩与国珍合葬,谓之太上秦孝穆君。谏议大夫常山张普惠以为前世后父无称“太上”者,“太上”之名不可施于人臣,诣阙上疏陈之,左右莫敢为通。会胡氏穿圹,下有磐石,乃密表,以为:“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太上’者因‘上’而生名也,皇太后称‘令’以系‘敕’下,盖取三从之道,远同文母列于十乱,今司徒为‘太上’,恐乖系敕之意。孔子称:‘必也正名乎!’比克吉定兆,而以浅改卜,亦或天地神灵所以垂至戒、启圣情也。伏愿停逼上之号,以邀廉光之福。”太后乃亲至国珍宅,召集五品以上博议。王公皆希太后意,争诘难普惠;普惠应机辨析,无能屈者。太后使元叉宣令于普惠曰:“朕之所行,孝子之志。卿之所陈,忠臣之道。群公已有成议,卿不得苦夺朕怀。后有所见,勿难言也。”
太后为太上君造寺,壮丽埒于永宁。
柏杨白话版:518年(南梁·天监十七年 北魏·熙平三年 神龟元年)
夏季,四月十二日,宰相(司徒)、秦公(文宣公)胡国珍(胡太后的老爹)逝世(年八十岁)。胡太后下令追赠皇帝御用的铜斧(假黄钺)、相国、全国各军区总司令长官(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上三公之一),号称“太上秦公”,用特别隆重的礼节把他安葬;同时赠给死者衣服及仪仗卫队,每一件赏赐都十分优厚。又迎接胡太后的娘亲皇甫女士的灵柩,跟胡国珍合葬,称“太上秦孝穆君”。议论资政官(谏议大夫)、常山郡(河北省正定县)人张普惠认为:“前代皇后的老爹,没有人可以称‘太上’,‘太上’二字,不可以加到臣属的官衔之上。”前往宫门上疏,竭力反对,但没有人敢给他传达。正巧,胡家挖掘墓穴,深处有块巨大岩石阻挡,挖不下去,张普惠遂再呈递密奏,指出:“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君王。‘太上’一词,由‘上’字而生。皇太后的命令,不单称‘敕’(皇帝手令称敕),而称‘敕令’,是采取妇女‘三从主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为的是使之媲美古时的文母(周王朝一任帝姬发的祖母,文王姬昌的娘亲),列为十位大贤之一(孔丘认为:人才难得,周王朝建立之初,大贤只有十人,其中一人还是妇女。计:姬旦、姬奭、姜子牙、姬高、荣公【姓名不详】、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括、文母)。而今,宰相(胡国珍)加‘太上’称号,恐怕跟不称‘敕’而称‘敕令’的意义,恰好相反。孔丘说:‘一定先要正名!’最近,选择墓穴,因为太浅(发现岩石)之故,改到别的地方,也或许是天地神明提出的警告,开启圣主的心灵。希望取消逼近帝座的‘太上’称号,换取谦虚正大的福分。”胡太后于是亲到胡国珍私宅,召集五品以上官员,举行扩大会议,加以讨论。亲王及公爵等迎合胡太后的旨意,纷纷发言指摘诘问。张普惠随机应变,辩论分析,没有人能把他驳倒。胡太后派妹夫元义传达命令给张普惠,说:“我所以这么做,是孝女之心。你所以那样坚持,是忠臣之言。高阶层官员已经定议,你不可以勉强使我改变主意。以后如果发现政府行事缺点,不要不肯开口。”
胡太后给老爹胡国珍兴筑一座庙宇,雄壮华丽,跟永宁寺一样。
读书笔记:胡太后这件事虽然做得有点儿过份,但是从他对待张普惠的态度来看,她能够克制自己,目前还算是头脑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