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2139——皇帝亲自讲解佛经
原文:天监八年(公元509年)
十一月,己丑,魏主于式乾殿为诸僧及朝臣讲《维摩诘经》。时魏主专尚释氏,不事经籍,中书侍郎河东裴延隽上疏,以为:“汉光武、魏武帝,虽在戎马之间,未尝废书;先帝迁都行师,手不释卷。良以学问多益,不可暂辍故也。陛下升法座,亲讲大觉,凡在瞻听,尘蔽俱开。然《五经》治世之模楷,应务之所先,伏愿经书互览,孔、释兼存,则内外俱周,真俗斯畅矣。”
时佛教盛于洛阳,中国沙门之外,自西域来者三千馀人,魏主别为之立永明寺千馀间以处之。处士南阳冯亮有巧思,魏主使与河南尹甄琛、沙门统僧暹择嵩山形胜之地,立闲居寺,极岩壑土木之美。由是远近承风,无不事佛,比及延昌,州郡共有一万三千馀寺。
柏杨白话版:509年(南梁·天监八年 北魏·永平二年)
十一月十五日,元恪在皇宫式乾殿给佛教和尚以及政府官员讲解《维摩诘经》。当时,元恪一心信仰佛教,不去研读儒家学派经典。立法院主任立法官(中书侍郎)、河东郡(山西省永济县)人裴延隽上疏,认为:“刘秀(东汉王朝一任帝)、曹操(曹魏帝国一任帝曹丕的老爹)虽然在战马奔腾之际,也从没有不阅读书籍。先帝(七任帝元宏)无论是从事迁都大业,或战争行军,手都不离开书籍;只因学问对自己有很大裨益,不可以暂时停止吸收。陛下登上佛教宝座,亲自讲解佛经,凡是听讲人士,蒙蔽灰尘的心灵,无不顿然觉悟。可是,儒家学派的《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是治理家国的典范,在各种事务中,应居优先地位。我盼望陛下除了阅读佛经外,也阅读儒家学派经典,使孔丘跟释迦牟尼的学说同时并存;心灵世界跟现实世界都能兼顾,互相畅通。”(元恪如何反应,不得而知。)
当时,佛教在洛阳极为盛行,除了中国僧侣外,从西域(新疆及中亚东部)来的外国僧侣就有三千余人。北魏帝元恪特别为他们兴建永明寺(在洛阳西城外),寺内房舍一千余间,招待住宿。南阳郡(河南省南阳市)人冯亮对建筑有极高造诣,元恪命冯亮会同首都洛阳市长(河南尹)甄琛、佛教总监(沙门统)僧暹,在嵩山(中岳·河南省登封县北)上选择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兴建闲居寺,充分表现出山势惊险,庙宇雄伟,极为壮观。于是,无论远近,建造庙宇遂成为一种风气,家家户户,没有人不侍奉佛祖。等到本世纪(六世纪)第二个十年初期,全国州郡共有一万三千余座寺院。
读书笔记:北魏崇佛,佛教兴盛,与统治者提倡有关,也与战争频仍,人民生活困苦而无望有关。佛教寄希望于来世的思想,使无法改变生活现状,在现世看不到希望的底层人民有了精神寄托。佛教的兴盛,也促进了宗教艺术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