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 《光明日报》 | 津门古渡展新卷——看天津如何奏响人海和谐共生的蓝色乐章

《光明日报》 | 津门古渡展新卷——看天津如何奏响人海和谐共生的蓝色乐章

《光明日报》 | 津门古渡展新卷——看天津如何奏响人海和谐共生的蓝色乐章

今日,光明日报7版(经济)整版刊发“海岸与城市”系列报道《津门古渡展新卷——看天津如何奏响人海和谐共生的蓝色乐章》并配发市社科院海洋经济与港口经济研究所所长石森昌的署名文章《向海而兴 以文润城》。

报道聚焦海洋经济和港产城融合发展的主题,以一系列生动典型的案例,详细阐释滨海新区在智慧港口建设、盐渔文化焕新、海洋生态修复和打造海洋特色文旅IP等方面的经验成效。石森昌所长的署名文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五一”假期备受游客青睐和作为天津市首个入选国家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为切入点,系统阐释天津加快构建海洋与城市新发展格局,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津门古渡展新卷——看天津如何奏响人海和谐共生的蓝色乐章》全文内容转载如下:

天下津渡,海纳百川。渤海之滨的天津,是一座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15世纪初天津建城设卫,水陆通达,商贸繁荣,600年发展历史与海洋港口紧密相连,依此而生的海洋文化深刻影响着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城市性格。

面向海洋,天津与生俱来的开放气质为城市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在滨海新区,昔日废港变身为现代化智慧港口,改革开放脚步日益加快,优势海洋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古老的民俗文化更成为渤海之滨的璀璨明珠。近日,记者行走于天津海岸线,聆听海潮背后的历史脉动,探究天津日新月异的发展故事。

智慧港口助推融合发展

站在天津港智能化集装箱码头远眺,只见码头边各色集装箱整齐罗列,岸边无人驾驶的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自如穿行,12台远程操控自动化岸桥次第排开,轨道桥悬臂自动抓取集装箱进行装卸、搬运和堆放作业,全程无需人工参与。

码头北侧,两台风力发电风车缓缓转动,源源不断为码头生产输送清洁能源,整个过程达到“零碳”排放。这便是天津港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的工作场景。

“在传统集装箱码头,司机需要登上几十米高的岸桥,长时间低头操作。现在的自动化码头,一个工人在控制室远程操控4台设备,工作环境好了,人工成本大大降低,‘智慧+零碳’的绿色港口方案已经成为现实。”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公司副总经理孙彪说道。

抚今追昔,天津港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港口之一,自古以来便是河海漕运枢纽。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在战火中废弃的天津港重新开港,成为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修复、重新开港的港口。开港之初,淤泥堵塞,年货物吞吐量只有74万吨。

从曾经的淤泥质浅滩,到挖海造陆、建成全球最大的人工深水港,再到港口码头绿色化、智慧化发展,天津港不断书写着发展奇迹。2023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超2200万标箱,创造了港口跨越式发展的“天津样本”。

自古依托港口而兴的天津,拥有刻在骨子里的开放基因。如今,天津港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航运贸易往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服务“一带一路”的桥头堡,承载着这座城市更多的梦想与机遇。

背靠港口与海湾,城市的发展有了更足的底气。在天津港保税区,临港海洋经济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高端装备制造、运输设备制造、大宗贸易、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在此聚集,形成一系列“蓝色品牌”。

“这是‘深海一号’能源站,拥有3项世界首创和13项国内首创技术;这是我国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圆筒型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突破了5项国内首次应用技术……”走进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分公司,一个个“大国重器”模型前,公司党委副书记王磊向记者介绍。

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梦想号”国际邮轮搭载2200余名游客缓缓驶离。今年以来,港口接待出入境旅客已超10万人次,不断激活城市文旅发展潜能。

随着“蓝色经济”图谱铺展开来,天津的发展动力更强、活力更足,朝着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盐渔文化焕发蓬勃生机

傍海而居,千百年来天津沉淀出独具特色的盐渔文化,奏响一曲人海和谐共生、与海同乐的蓝色乐章。

走进长芦汉沽盐场,一座座白色的盐堆宛若皑皑雪山。眺望百里盐滩的独特风光,远处的古盐滩遗迹依稀可见。“长芦汉沽盐场历史悠久,古法制盐过程艰难而烦琐……”不远处,一群来此研学的学生正在认真聆听讲解。

七彩盐田是这里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结晶池里,嗜盐菌生长繁殖,使不同浓度的池水呈现红黄棕等不同颜色。从高处俯瞰,盐池五彩斑斓,如同巨大的调色盘。

有人说若为天津历史寻一个延续千年的主角,那便是海盐。长芦汉沽盐场的前身“芦台场”自古便是天然海盐产地。早在宋金时期,直沽聚落尚未成型,这片滨海赤卤之地上便有大量煮海为盐的灶户。直到明清时期,长芦盐的产量始终居于全国产量前两位。历史悠久的盐业,始终是天津的重要经济支柱,为天津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如今,长芦汉沽盐场早已实现现代化生产,机械化采盐、扒盐、输盐、洗盐、堆盐等已形成完整的流程工艺链。这里不仅生产食用盐和工业用盐,还拓展了精细化工、水产养殖、日化用品、工业旅游、文创产品等产业链,更广更宽地惠及人们生活。

河海交汇之处,诞生了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和渔家民俗风情,造就了天津人豁达、包容的性格和城市开放、多元的文化根基。

走进大神堂村码头,十几条渔船在岸边并排而立,“津门第一缕曙光”的石碑立于岸头,这里,便是天津太阳最先升起的地方。

“一网金呀,嘿呦嘿呀,二网银呀,嘿呦嘿呀……”渔民刘翠波唱起的渔家号子响亮而悠扬。他告诉记者,这里的渔家号子是前辈们在使用老风船时留下的,是了解天津滨海渔家历史文化的一扇窗口,也是天津人乐观向上精神风貌的体现。

刘翠波是在渤海湾边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历经几十年海风海浪的洗礼,海堡文化在他心中深深扎根。如今,他是渔家号子、船对等多个非遗的传承人,为更多人讲述着渔村里的历史文化故事。

被称为天津“最后的渔村”的大神堂村,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渔村之一,也是至今仍保持传统打鱼作业的自然生产渔村。每年,许多游客为抢先品尝第一拨打回的海鲜而来到此处,迎着日出,享受美食,感受渔家民俗文化。

距此处不远的寨上街朝阳花园社区,一场汉沽飞镲和高跷表演热闹非凡,再现了出海捕鱼的劳动场景,吸引了无数居民围观喝彩。“以前,出海前都要打飞镲祈福平安,久而久之,便发展成一种民俗活动。”刚刚表演完的社区党委书记冯国娟身穿表演服,向记者讲述着他们搬到社区后的生活。这个社区居住着很多从海边搬迁而来的老渔民,他们将曾经的习俗带到了新生活中,让古老的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修复生态打造宜居之城

站在中新天津生态城观澜角,遥望水天一色的蓝色海面,和煦的海风令人心旷神怡。不远处的滨海绿道上,骑行、慢跑的人们三五成群。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平衡好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是每一座沿海城市的必修课。天津整合海洋资源,聚焦绿色发展,走出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年4月,生态城首场半程马拉松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开跑。在“半城花路半城海”的魅力赛道上,人们踏着春风,伴着美景,感受这座绿色城市的生机与魅力。

很难想象,这座绿意盎然的生态城,多年前还是一片荒芜之景,淡水缺乏,土壤盐化。2008年,中国、新加坡两国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在渤海边开工建设。16年的时间,从植物无法存活的盐碱荒滩,到植物种类达260余种的生态城市,新城拔地而起,缔造了生态建设奇迹。

“从零开始,在盐碱地上建生态城,这可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生态城建设局副局长付鹏向记者讲述着曾经的艰辛历程,“我们采用暗管排盐的方法,隔绝原盐碱土壤,又填充大量适宜种植的土壤,引育适生耐盐碱植物,土地生态系统和自我调节能力逐步恢复,成功破解了北方滨海盐碱地改良和大规模绿化难题。”

如今,这片改良的土地已拥有15万常住人口,教育、医疗等配套资源完善。优质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当地的招商引资和文旅产业发展。水系循环连通,65.6公里绿道绵延互通,40余处公园风景宜人……盐碱地上“长”出一座生意盎然的生态宜居新城,“生态禁区”蝶变为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花园城市。

在滨海新区寨上街岸段,近些年海岸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破解过去过度捕捞、牡蛎礁破坏、渔港环境脏乱等问题,我们控源治污,保护渔业资源,实施牡蛎礁修复工程,现如今岸线环境优美,生物物种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我们建设了15公里海堤生态廊道,亲海空间不断拓宽。”天津市滨海新区寨上街道办事处主任宗明焕说道。

12条入海河流从“全部为劣”到“全部消劣”;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从16.6%提高到71.7%;消失近30年的野生缢蛏再现海滩,全球超八成遗鸥在津栖息越冬……眼下,滨海新区挖掘整合海洋资源,拓展蓝色空间,将海滨之城与海洋文化相交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天津聚焦海洋生态保护,积极打造海洋文旅特色IP。走在东疆湾沙滩景区,五颜六色的露营帐篷成为海岸线上最亮丽的风景。今年以来,“日出东疆”文旅IP火热,游客从四面八方而来,观日出、踏海浪、露营赶海、逛海风市集,享受海滨度假的惬意时光。

海域辽阔,海潮翻涌,在天津绵长的海岸线上,万物蓬勃生长,人民乐享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图景徐徐展开。

来源:光明日报

转载须注明来源滨海发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津东方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明示、暗示和承诺,本文仅供读者参考!津东方尊重原作者的辛勤劳动并致力于保护原著版权以及相关的知识产权,所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添加客服微信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处理。如需转载本文,请在显著位置注明出处(津东方网站,以及文章链接): https://www.luozaitianjin.com/read/ca/10576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5220053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830227852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