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荒”加重粮食安全堪忧
(标题开门见山,直接亮出观点)
——来自全国百余村的调研报告
2011年上半年,笔者对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100多个行政村的人口进行了调研(用简洁的语句,陈述调研的基本情况)。
调研发现,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
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连锁反应等一系列问题(总述农村人口外流带来的诸多问题,起到统摄全局的作用)。
一、“农民荒”及其引起的五大连锁反应问题
近几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下,“民工荒”问题时常引起普遍关注,关于所谓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问题的讨论也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就在公众对“民工荒”问题寄予注意的同时,却将藏匿于“民工荒”背后的另一种“劳工荒”现象——“农民荒”给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屏蔽掉了(这段语言很有味道)。
(一)“年轻人成了稀罕物”——种粮农民呈“高龄化”趋势。(小标题拟制很鲜活,这种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早在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就新农村建设现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4%的农村已无可以进城打工的“剩余劳动力”,仅有25%的农村还有四十岁以下的劳动力。五年过去了,情况更为严重。
经与河北、湖南、内蒙等其他省的“百村调研”成员交流,其所在的农村基本上是老年人和儿童。例如,山西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户籍人口数234口人,在村常住约130人,留守村庄的只有老年人和儿童。
河北省崇礼狮子沟乡西毛克岭村,在册人口458人,实际常住人口216人,村里青壮年均外出务工;除去留守儿童,村里常住劳动力最年轻的是一对46岁的夫妇,60岁以下劳动力屈指可数,种粮农民“高龄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这部分用实例来说明观点,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
(二)“土地谁来种”——土地撂荒面积有增无减。
在全国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地区的农村,随着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种植收益持续较低,以及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土地撂荒的面积有增无减。
在山西的北徐屯村调研组询问50多岁的徐大叔:“您现在还能硬撑着下地,那10年或者20年以后您实在不能再下地的时候土地怎么办?”老人略有伤感:“我非常热爱土地,不愿意它们荒芜没人耕种,但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我也不知道将来的土地谁来耕种,只能希望这一天晚点到来。”(这段借助第三方的话语,陈述土地撂荒带来的隐忧)
在湖北省滨湖村,据村委会介绍,由于劳动力短缺、种粮效益较低等原因,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兴趣不大,2008年全村耕地抛荒面积达40% 以上,并且还存在“隐性撂荒”现象,本来可以种植双季稻的水田一半以上都只种了单季稻。
在我们调研的赵家沟村目前的2500多亩耕地中,还很少有撂荒的现象,但是前景不容乐观,目前种玉米、核桃等的主要劳动力都是60岁左右的农民。
纯朴的农民大叔大娘,出于对土地和耕种的自然感情,依然坚守耕作,但是现在每人平均要经营20—30亩耕地,基本依靠人力和畜力,劳动力基本都是“超负荷运转”(用实例说明)。
该村已出现种粮农民不足现象,再过5—10年,这些老人无法劳作之时,种粮主产区的劳动力将后继无人。这些地区农田分散,土地流转实践也不成熟,社会资本进入集中耕种的积极性并不高。
如果若干年后“农民荒”没有得到缓解,农村已经存在的“撂荒”现象将愈演愈烈;加之粮食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一次发生影响一季,持续发生将恶性循环,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村子里的娃娃越来越少” ——农村义务教育形势严峻。
走访中发现,近年来村子里的娃娃越来越少,部分校园已人去楼空。据山西省永和县坡头乡校长介绍,在上世纪末,全乡小学生最多时约有800名,2009年开始减少为90名左右。
现在全乡已没有初级中学,原有的初中改成了中心小学。原来乡里建设的行政村小学,有的已经改作“养猪”、民房等其他用途。
如果学生继续减少,将使国家给学校教学、住宿等基础设施、教职工经费的财政投入造成巨大浪费,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也将受到极大影响(用实例说明)。
据调查了解,乡村小学学生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适龄儿童减少,近年来该地农村大多一户家庭只生1—2个孩子,而上世纪大多4个孩子左右;二是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带走了适龄儿童;三是乡村学生很多到县城、城市等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去上学。
(四)“村干部后继无人” ——乡村政权组织面临严峻挑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和国家的各项涉农政策在乡村的贯彻落实,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维护乡村生产、生活秩序,都需要乡村基层干部来具体实施。
在永和县这样的农业县,伴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的普遍外出务工,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干部队伍建设面临严重挑战。
我们所在的赵家沟村平时看不到青壮年村民,年轻的夫妇基本上都外出务工,留村的主要就是老人和儿童,村里的主要青壮劳力和主要干部就是村支书一人。
村委会每年包括工作补贴在内的工作经费只有3万多元,他要服务包括赵家沟村在内的呼家庄行政村共146 户、523口人,事无巨细,疲于应付。
乡党委书记、乡长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工作状况,在我们驻村的一周内,乡党委书记和乡长除与我们交流外,每天从到晚都奔波在全乡各处田间村头。
河南省安阳市桑耳庄村村干部5个人,服务全村630 户、2136口人,每个干部身兼数职,平均负责3个工作小组(用实例说明)。
(五)“那些消逝的村庄” ——每天约有20个行政村消失正摧毁着中国农村传统的文化形态。
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2005年至2009年逐年减少,分别为62.9万、62.4万、61.3万、60万,全国平均每年减少7000多行政村,每天约有20个行政村消失(用数字说明)。
在山西赵家沟村,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除了偶尔看电视和电影下乡工程带来的电影外,目前传统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空白,传统的社戏、戏曲、民俗活动已经基本上“曲终人散”,赵家沟村的古戏台已经破败不堪、长满杂草。
按照目前的趋势,再过10到20年,随着老人陆续过世、儿童外出求学,赵家沟村这样典型的黄土高原的生态村落,可能将面临“空巢”的境地,在赵家沟这样的村庄,农村的传统和文化生活形态将只能成为记忆中的往事。这样的情况在南方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同样触目惊心。
在广州清远的河背村——原本23户人家的村庄,如今搬迁得只剩下两户村民(用实例说明)。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与农耕文化和生活形态密不可分。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以“消灭”农村、消灭农耕文化作为代价,如果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不复存在,“水泥森林”和“鸽笼生活”覆盖神州大地,那么这个城市化的代价就太大了,这将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二、七大原因引发“农民荒”问题
(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客观结果。
中国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的快速进展,尤其是总体上农业科技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力提高,技术替代劳动力,加上耕地逐年减少,耕作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逐年减少,使得很多农村劳动力有了持续向城镇流动的条件。
(二)单向城市化格局的影响。
当前城乡一体化中呈现农村向城市单向输出的格局,在城乡一元结构下的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的人才、劳动力、资本持续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呈现资本和劳动力净流出的现象,这种情况在临近城市以外的农村较为明显,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农村。
(三)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潜力有限、收益率较低。
传统农业在资源配置上已经达到了极限,改造传统农业最好的办法是引进现代技术。农业存在天然的弱质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
中国农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劳动人员素质较低,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传统农业比例大,收益率低。
永和县赵家沟村董维红介绍,他2010年种了24亩玉米,收获玉米约3万斤,销售收入3万元,种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 万元,如果计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80元,一年到头净收益几乎没有(用实例说明)。
(四)农业机械化率低,生产条件差。
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率低,传统农业占比较高,人力和畜力耕作还是农业的主要形式,务农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加剧了青壮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五)“跳出农门”,青年农民不愿意再做农民。
据调查了解,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和谋生的主要办法,城乡流动、迁移并定居城市日渐成为农民的目标和追求。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农业的职业声望低,劳动报酬低,劳动强度高。据调查了解,青壮劳力由于种地纯收入太低、种地条件太苦和不体面而不愿回村耕种。
(六)“想当农民不容易”,合格农民的培养周期长。
很多在外务工遭遇困境返村的农民,由于务农经验严重缺乏,而成不了合格的农民。
3年可以培养一个研究生,但10年培养不了一个出色农民。农民的实习机会,一年只有几次;要想做一个合格农民,需要18岁开始种地,30岁才能毕业,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农民。
(七)农村生育率下降的影响。
由于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近年来农村生育率大幅下降,少年儿童急剧减少,农民后继乏人。永和县坡头乡在20世纪90年代末全乡小学生最多时约有800名,2007年减少为200名左右,2009年开始减少为90名左右(用实例说明)。
三、应对“农民荒”及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人口大国,农村发展、农业稳定、农民幸福,则国运盛、民心稳、天下安。针对“农民荒”以及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要保持密切关注,未雨绸缪,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重视解决。具体建议如下:
(一)从降低投入与提高收益的角度,双向调节粮食生产的“利润率”,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1.逐步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调研中发现,种粮农民近年来最大的收入增长是得益于粮食价格的上涨。
目前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依然偏低,这直接导致种粮相比其他行业的利润率低,需要逐步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这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一个根本性措施。
粮食价格提高了,农民才能有种粮的积极性。建议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将稳步提高粮食市场价格作为粮食价格调控的指导思路。
2.完善农产品补贴政策,财政补贴的侧重点从“补耕地”改为“补餐桌”。
对种粮补贴政策是鼓励农业生产的辅助手段,当前要侧重研究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城乡中低收入群众的影响,把“补贴”补给农产品的终端消费者,这将有利于农业企业、农户等各方面的种植行为决策,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
3.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制度。农村撂荒土地流转的方式有转包、转租、互换、入股等多种。
建议推广一些地方建立的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等土地流转做法,发挥市场配置土地的作用,使土地合理流转、规模经营。
可以成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等中介组织,或由村委会收集农民土地流转意向信息,将规划范围内的农民承包地“反租”过来,平整后将连片土地公开招租给经营户或社会企业从事集约化经营。
在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既可以获得土地经营权流转收益,又可以外出务工或者就地务工。
4.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在当前粮食价格还不能较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对于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撂荒土地的区域,农户和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不高,需要政府来为“市场失灵”补位。
对于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撂荒土地的区域,建议中央和地方出台措施,吸引产业资本、农业龙头企业或者种粮大户组织粮食生产,确保在“有地可种”前提下的“有地必种”。
同时,在企业大规模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情况下,要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对农村校舍建设应具有前瞻性
由于农村适龄儿童大幅减少,农村义务教育的出路需要随着“服务对象”的转移而转移,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进一步扩大县城、大中城市的基础教育学校规模,对城市户籍和流动适龄儿童平等提供义务教育。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校舍建设的前瞻性,摸清情况,提早应对,对于一些尚未投入农村校舍建设的县域,要集中力量办好县乡中心校,暂缓建设新的村小学。同时,应加大中小学生的住宿补贴政策力度。
(三)借鉴“大学生村官”经验,加强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
对于条件艰苦地区的乡村组织要加大补贴,以吸引优先人才从事乡村干部工作。要把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与解决“农民荒”联系起来,人气旺了,组织建设才能根深叶茂。
河北省正定县等地,针对农村“两委”老龄化、学历低、后继无人的问题,借鉴“大学生村官”等经验,为解决农村“三缺”和“一剩”问题,通过开展“农村好青年”评比活动,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按照评比、选拔、培训、教育、使用、给待遇的体系,把根在本县的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在乡务农人员、致富能人、外出务工经商者、复退军人等作为选拔重点,作为农村“两委”重要后备力量,予以安排任职村委会书记、主任助理等,由县财政发放基础生活补贴以及奖励,这是在“农民荒”蔓延的背景下,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积极探索(用实例说明)。
(四)推广江苏东海县薛团村“适当集中”的做法,拯救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
在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大、农村的凋敝严重的农业大县,土地集中、人口集聚、资源集约是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近年来,江苏东海县薛团村,针对不断分散的自然村落,对村庄进行了整合工作,通过合并邻近分散的自然村,建立了一个规划科学的中心村,人口集聚了,土地节约了,耕地复垦了,实现了资源的重新组合和效益提升,同时也为农村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降低了成本、减小了阻力(用实例说明)。
在这个进程中,要保留和恢复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避免“消灭农村”、单纯以城镇替代农村、以单元楼替代村庄。
写作体会:
此篇调研报告,源于2011年上半年笔者对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100多个行政村的调研。调研报告原文有一万多字,经过反复修改,最后缩短成4000字左右以咨询报告形式提交给国务院。在写作过程中,笔者体会到,撰写一篇高水平的调研报告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首先,“选题”要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应用性”。
写调研报告关键首先是如何选题,调研选题应该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和突出矛盾,紧扣现实工作需要,出发点是提供急需、有效的对策建议。
调研成果必须有实用价值,落脚点是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本文以“农民荒” 与粮食安全为选题,恰恰是本届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
其次,“行文”要突出主线,表达要准确、鲜明、生动。在撰写过程中,笔者把握了以下几点技巧:
1. 文章标题具有充分的信息量。笔者认为,写调研报告不能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言,标题必须有充分的信息量,能够做到只读标题就能大致了解全文的思想。
2. 把握主题,突出主线,抓住重点,给人以启迪。
3. 文字表达要准确、生动。写调研文章不应过于华丽,也不能过于平淡或官话套话,而要准确、鲜明、生动、朴实,要让人看得懂、愿意看,引人入胜。
4. 从内容上讲,言之要有物,资料要翔实,论证要有力;从形式上讲,结构要严谨,条理要分明,布局要合理。
再次,“政策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
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建议不能笼统含糊和空发议论,而应做到符合实际、思路正确、措施具体。有些对策建议看似正确,却无实际操作办法。
一个好的建议必须兼顾需要和可能,应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文中提出的应对“农民荒”及粮食安全问题的4个对策建议,内容充实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二、指导意见类: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
工作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中央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围绕做强做优、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依托,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将国家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统筹创新布局,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引领和骨干作用。
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要把握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加强科技规划导向,确保组织机构落实、科技投入增长和重要研发平台建设。要努力突破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激发科技创新体系中各要素的创新活力,增强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
坚持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相结合。要围绕主导产业,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确定科技创新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满足企业当前发展需要。要结合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着眼提升长远竞争力,注重前瞻性、战略性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储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掌握核心技术与提高系统集成能力相结合。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重点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要注重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完善企业功能和业务链,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增强工程化能力,实现从单项技术创新向系统化、集成化创新的转变。
(三)总体目标。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到“十二五”末,中央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一批中央企业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在部分领域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跨越。
科技投入稳步提高。基本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2.5%以上,其中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1.8%以上;制造业企业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5%。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部分创新型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一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和 试验基地,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340家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大幅提升。研发周期明显缩短,研究开发成功率、新产品产值率居行业先进水平。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基本确立。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清晰、定位准确。科研组织架构进一步健全,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研发运行机制高效顺畅,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科技成果转化高效,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基本形成。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重点行业的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核工业、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信及智能电网、油气勘探、高速铁路、海洋工程等领域的一批科技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产业化和工程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累计拥有有效专利数明显增加,专利质量显著提高,2015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较2010年翻一番。
二、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任务
(四)加强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管理。企业要将科技创新作为集团公司发展的核心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坚持突出主业的方针,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路线,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依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明确科技工作的目标、方向和任务。加强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研究,确定重点科技专项和优先发展技术项目,切实做好科技规划的组织实施和跟踪评价。创新型(试点)企业要加强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全面对标,制定并落实创新型企业建设方案。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研发体系。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研发体系,明确集团公司、子(分)公司、基层技术研发部门在创新链条中的职责定位,形成工艺及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相配套的梯次研发结构。加强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建设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提升试验研发手段。有条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任务的企业,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要做好国家级基础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积极探索高效顺畅的研发运行机制,推动研发、设计、工程及生产的有机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中央研究院”。转制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打造行业共性技术平台,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六)优化配置企业科技资源。进一步加强企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实现内外部资源有机结合。加大内部科技资源整合力度,着力解决企业科技资源分散、专业交叉重叠和技术重复开发等问题,完善创新链条,实现科技力量的有效协同。积极利用外部科技资源,通过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并购等方式获取创新资源。积极吸收利用海外优质科技资源,探索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开展国际化研发。
(七)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企业总体发展规划,按照“创新储备一代、研究开发一代、应用推广一代”的原则,选择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大投入,组织联合攻关,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鼓励企业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引领行业技术进步。重点支持企业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电动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技术研发,取得重大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八)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坚持科技创新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相结合,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推动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的集中管理。保持专利数量快速增长,提高发明专利比重。在主导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大批核心专利与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侵权预警和风险防范制度,探索建立“专利池”,有条件的企业要研究专利布局策略。加强知识产权成果运用,重视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提高知识产权成果的资本化运作水平。
(九)加强主要领域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发挥中央企业具备的标准工作基础和优势,推动科技创新活动与标准工作的良性互动,支持具有创新成果的企业联合开展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上升为技术标准,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
(十)加强合作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发展。加强企业间、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创新,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开放式合作机制,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外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中央科技型企业在行业共性技术和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更好地为行业发展和中小企业服务。鼓励中央企业间加强合作。
(十一)加强服务创新。建立服务创新技术支撑体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综合集成各领域先进技术,持续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制造业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的融合,实现由产品制造向系统设计集成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企业要围绕传统产业改 造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研发、信息、物流等综合支撑能力。
(十二)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完善科技人才评价、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对科技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实行分类管理,健全科技人才技术职务体系。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及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健全科技带头人和科技专家制度。逐步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特殊奖励。做好中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吸引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
(十三)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健全科技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流程,提升科技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加强科技统计调查分析、技术档案管理、科技情报、知识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加强技术经济等软科学研究,准确把握创新方向,提高科技管理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加强创新模式与方法的研究,提高创新效率。采用新技术、新工具改进科技管理。推广先进科学管理方法,加强科技政策的培训与交流,增强科技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创新政策的把握和理解。做好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促进中央企业之间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十四)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创新文化建设活动,鼓励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调动群众积极性,群策群力,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大力弘扬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精神,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把鼓励创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扬企业家开拓创新精神,培养研发人员潜心研究、甘于奉献的精神,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热情和活力。
三、推进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政策与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和改进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企业领导班子要将科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领导班子中要有专人负责科技创新工作,明确分工,落实领导责任。企业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加强创新理论知识学习,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提高工作的自觉性。科技、规划、投资、财务、人力资源、法律等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采取有效措施,明确并落实责任,形成合力,推动重点科研任务的落实。切实加强对子企业创新工作的分类指导与监督管理。
(十六)建立健全科技组织管理机构。加强科技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做到机构编制落实、制度健全。根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需要,设立专职科技管理部门,明确职责定位。大型企业集团要发挥科技部门专业管理优势,强化统一管理,提高集团公司科技管控能力。加强科技决策的科学化和程序化,根据需要设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等科技决策和咨询机构。企业董事会组成人员中应考虑聘任熟悉科技工作的外部董事。
(十七)完善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力度,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企业研发投入随营业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加大。将科技投入纳入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制度。完善科技考核指标体系, 探索将重大科技成果和成果应用与转化纳入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考核。企业赋予科技管理部门一定比例的业绩考核权重。探索建立对骨干科技人员的中长期激励机制,落实管理、技术等重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股权、期权、分红权等激励试点工作。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设立科技奖励专项资金,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企业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完善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机制。
(十八)进一步拓宽科技投入的资金渠道。在确保企业研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创新科技投入体制机制,广泛利用社会资金。加强科技与金融的合作,探索利用风险投资基金、企业债券、保险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等方式,筹集科技投入资金。优化项目运作方式,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推动科技型企业引入民间投资、外资等战略投资者或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十九)进一步加强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与管理。结合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转制科研院所与大企业集团、中央企业之间科技资源的调整重组。组织协调中央企业围绕重大科技难题和行业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研究提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开展创新能力评价。探索并适时开展科技创新奖励活动。建立国资委科技专家库和科技咨询制度。组织开展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推荐与申报工作。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作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交流常态化。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推进科技创新政策的完善与落实,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争取更多支持,为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十)进一步完善国资委支持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在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进一步完善将中央企业研发费用视同业绩利润的考核政策,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规范中央企业科技投入口径、范围。根据企业主业特点,强化对科技投入和产出的分类考核;根据创建国际一流企业的要求,研究提出进入A级企业科技投入的基本条件。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在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上市公司中开展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激励试点;在符合条件的科技型非上市企业,开展分红权激励试点。对科研设计企业在工资总额方面实施分类调控。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以资本性支出为主,重点支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经验材料类:
重庆大力推进“万村
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
重庆是中国市情最特殊的直辖市,肩负着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任。自2005年商务部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重构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抓手来推动。
2008年10月,重庆市政府要求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万村千乡”农家店全覆盖。经过两年奋战,到2010年底,重庆市共建设改造县级配送中心62个、乡镇超市1728个、村级便民店18256个,基本实现了“县县有配送中心、乡乡有连锁经营超市、村村有便民放心商店”全覆盖目标。
一、三方共建,实现“四大功能”,重庆创造“万村千乡市 场工程”信息化新模式
在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同时,重庆市高度重视流通信息化建设,从2009年开始研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经过长达半年的前期调研、市场论证、技术研究、模式创新,重庆市商委、农业银行重庆分行、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整合各方资源,签定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由重庆市商委牵头建立中心平台(中央数据库),企业建立物流配送平台,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在村级农家店安装“农商通”信息机,农行、移动授予农家店相关增值业务特许经营权。通过移动公司的无线网络,把农家店与中心平台、企业物流配送平台、银行后台和移动公司业务管理平台有机联接起来,实现城乡信息互通共享。“农商通”信息机重点开发了商品流通、金融服务、通讯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四大功能”,实现农家店“一网多用”。该模式成功整合了商贸流通、银行、移动通信三方资源,充分发挥了三方优势,使农村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村级店有效实现“三流”合一,增强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生命力,提升优化了农村商业、金融、通讯服务环境。
二、合力推进,实现六方共赢,重庆农村流通信息化建设模 式值得借鉴
(一)三方合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推进顺利。在重庆市政府的领导下,商贸流通、银行、移动通信三方齐心协力。一是精心组织,系统推进。三方共同制定了重庆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细化市、县(区)两级各方职责分工,分年度、分系统下达建设任务,实行目标责任考核,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三方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和困难。二是创新商业模式,支撑信息化长效发展。在商业模式设计上,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龙头企业、农家店为载体,由农行出资购买“农商通”信息机,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由移动公司提供无线网络,同时赋予农家店通讯增值业务和金融代办业务,使农家店经营者在缴纳使用费后,仍然有利可图,在使用费中又提留部分作为培训和维护费用,实现了一次性投入,依靠业主经营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三是配套政策,调动龙头企业和农家店的积极性。重庆市商委在安排商务部配送中心支持项目时,把龙头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作为首要条件;农家店的移动网络使用费,由移动公司减免、重庆市商委专款补助,免费使用一年;从2011年起,试点由农家店主担任村级移动用户管理员,每部移动电话每月0.5元给予管理费,农家店主月增收入500元以上;重庆市农行对区县农行每发展一台“农商通”信息机给予500 元的奖励;各区县还采取垫支“农商通”信息机保证金、给予承办企业工作经费、对乡镇专项考核奖励等政策。四是加强培训,保障信息机正常营运。众多农家店主是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素质较低,全面学会使用“农商通”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在安装“农商通”信息机时,重庆市商业信息中心和技术支持单位联合开展培训。使用过程中,由移动公司的乡镇经理负责再培训。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农商通”信息机功能,让广大群众了解“农商通”,培育消费群体,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六方共赢,“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得到各方拥护。重庆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政府商贸流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通讯机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龙头企业、农家店、农民群众“六方共赢”,成效初步显现。对于商贸主管部门,既建立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长效机制,又能适时掌握农村消费结构的动态变化,还可及时把政策、信息传到农家店。对于金融机构,拓展了业务空间,延伸了市场触角,占领了农村市场,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提高了服务“三农”的水平,突破了农村金融网点在村级“最后一公里”缺失的瓶颈。对于通讯企业,拓展了各类增值业务,增加了一批优质“特约经销商”,可以更便捷地为农村地区用户提供通讯服务。对于龙头企业,使农村加盟店管理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商品配送率提高,销售总额、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对于农家店主,集“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特约商户”、“中国移动客户服务店”三块“金字招牌”于一体,人气兴旺,收入增多,“自我造血”功能增强。对于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金融、通信、信息等服务,再不用为手机充值、取点小钱往乡镇、甚至县城跑,在“农商通”信息机的影响下,农民群众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2011年以来,《人民日报》及其内参、《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先后对重庆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报道,社会各界反响较好。
目前,重庆市已安装“农商通”信息机4301台,覆盖全市近一半行政村,力争在2012年实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村级农家店“农商通”信息机全覆盖。届时,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为节点的农村流通信息化网络将初步建成,重庆建设大市场、 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争取到2015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商贸会展中心,力争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流通现代化的目标,也有了更坚实的着力点。
四、请示报告类
财政部关于土地出让收益
分配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
国务院:
遵照2011年3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办公厅呈报《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有关问题的汇报》上的批示精神(传〔2011〕03245号),经商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教育部,我部对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使用管理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及意见报告并请示如下:
一、现行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基本情况
(一)土地出让收入管理情况(内容略,下同)
(二)土地出让支出管理情况
二、统筹考虑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使用政策的必要性
(一)当前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统筹考虑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使用政策的必要性
三、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使用政策的具体意见
(一)方案一
(二)方案二
比较上述两个方案,从有利于做好现实工作、不对现行政策 进行大的调整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出发,我们倾向于执行方案二, 相关部门亦持赞成态度。同时,为落实增加教育投入的要求,我们建议,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同意后,尽快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送审稿)》,在其中明确从土 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农村教育资金政策,抓紧筹集资金增加教育投入。对于中央适当集中一部分土地出让收入问题,建议国务院授权我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地方意见后再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附:作者李远根、于江涛关于拟制本文的说明
一、写作背景
2011年初,我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有关问题的汇报》,温家宝总理批示原则同意相关措施,但对土地出让收益计提比例和用项应有总体考虑,使之保持合理稳定,须研究清楚后再报国务院。为此,我们对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使用管理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并与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教育部协商一致后,起草了本《请示》。
二、谋篇布局的考虑
(一)阐述背景要全面清晰准确、有针对性的背景情况是领导决策的基础信息。为此,我们对《请示》的内容做了精心设计。首先,详细介绍了土地出让收入的来源与构成,近年来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并全方位列举了土地出让收入的使用范围,力求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全貌跃然纸上。其次,从领导关切的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说明了土地出让支出的特点,将其分为成本补偿性开支和非成本补偿性开支两类,便于领导决策。
(二)剖析现状须客观准确全面、切合实际的分析是领导决策的辅助工具。《请示》先是通过摆数据、做比较等直观方法,分析了当前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使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问题点出了具体原因,随后联系土地出让收支面临的新情况,阐述了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益使用分配政策的现实意义。
(三)政策建议应切实可行政策建议是今后制度完善的方向和具体措施,必须权衡利弊,指向清晰。《请示》统筹考虑了土地出让收益的分布规律,当前各地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使用格局的改革阻力等多方面因素,对所拟订的两个改革方案进行权衡后,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设想。
五、通知简报类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科技部关于
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工作的通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以下简称《通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精神,加快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大力发挥科技进步重要支撑作用,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现就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真制定和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认真总结评估“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规划执行情况,系统分析取得的经验、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把握“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科技战略需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十二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要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通过制定实施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完善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控制能力和事故防范能力。
各省级科技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以坚持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服务、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为目标,紧紧围绕安全生产科技需求,针对制约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的技术瓶颈,推动政产学研用结合,加大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安全生产科技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技术支撑平台等能力建设,使“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新突破、新发展,为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坚持把预防事故作为安全生产科技工作主攻方向,着力 提高生产企业防、管、监控科技能力
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和科技部门要始终坚持把预防事故作为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围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职业卫生等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科技需求加大研发力度。煤矿方面突出防治瓦斯、水、顶板、冲击地压、火、地温等灾害的研究和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非煤矿山方面突出矿山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安全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尾矿库溃坝事故风险分析监控关键技术的研究;危险化学品方面突出城市地下管线、大型油库及化学工业园区管控技术、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运输储存安全技术的研究;职业卫生方面突出尘毒防护与治理、有毒有害场所人员个体防护和粉尘毒物危害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应急救援方面突出重大事故快速抢险与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要通过加强安全生产重大关键技术和重要装备的研发,发挥科技引领、支撑发展的保障作用。
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防、管、监控能力建设,加快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严格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强制推行一批新型实用科技产品。在矿山企业强制推行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在非煤矿山推行地压、采空区、高陡边坡等安全监测监控装置,在三等以上尾矿库推行在线监控系统,油气长输管道泄漏检测等技术和装备。在冶金机械制造和建筑等企业推行行车定位、起重机吊钩上下限位、压力机滑块防坠落装置和监控管理系统。在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上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
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把狠抓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作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技术手段,对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在重大危险源普查辨识基础上,建立好数据库,并做好分类分级管理和监测监控工作。要充分利用国家“金安”工程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执法物联网平台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尽快形成省、市、县、重点行业四级互联互通共享系统,逐步向无域限、无时限、可视化方向发展。要加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能力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技术问题,要及时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制定好相关工作措施。
生产企业要进一步深入贯彻《通知》精神,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通过加强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强制推行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加快安全生产技术研发,建设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要充分依靠安全科学技术进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及时排查事故隐患,强化生产过程管理领导责任和职工安全培训,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大力提高安全生产防、管、监控科技能力。
三、加快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安全产业化发展
积极推动和建立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安全监管监察和科技部门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及其财政、金融和税务等部门支持,完善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和税收等配套政策。有条件的省(市、区)应当建立安全生产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要积极做好“十五”、“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支撑项目成果的转化工作,科技和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按照自愿申报、择优支持的原则,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行业(领域)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以科技保障安全生产为核心的试点示范工作。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煤矿试点示范重点是新一代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防爆大透视距离无线电波透视系统和矿井多波地震监测系统、低透气性松软煤层顺层钻进钻机和井下中硬煤层水平长钻孔定向钻机技术等。非煤矿山试点示范重点是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帷幕注浆堵水隔障地压监测与控制技术等。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试点示范重点是化工园区区域性定量风险评价和智能安全监控系统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试点示范重点是安全型药剂和安全生产技术装备等。通过事故防、管、监控科技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增强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实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并在系统配套上下功夫,以无域限、无时限、可视化互联互通共享系统为目标,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取得科技保障安全生产的实际效果。
要充分利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相关政策,统筹科技研发、支撑平台、成果转化、生产基地、示范试点工程等资源,着力推进安全产业化建设,努力培育从安全生产科技研发到实际应用产业链完整、协调配合有序、科学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促进社会优势资源向安全生产科技集聚和融合,加快安全产业化发展。
各级安全监管监察和科技部门要加强领导,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为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和科技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本通知要求,并于12月底前将落实情况报送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规划科技司和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科技部将适时联合组织开展贯彻落实本通知情况检查,以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科技部
二〇一一年五月四日
六、决定决议类
关于在救捞系统开展
向潘伟同志学习的决定
潘伟,中共党员,1961年出生,辽宁沈阳人,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队长、救助机长。1979年到2003年在沈阳军区空军服役,2003年转业至交通部救助打捞局,2005年调至交通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先后任副队长、队长。曾荣获“海上特别勇敢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救捞功臣”等荣誉称号。
潘伟同志自2005年以来,在极其危急困难的条件下先后驾机385架次,成功救助遇险群众375人,安全救助飞行1100小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他是党和政府在海上播撒“德政工程”的忠实践行者。他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共产党员忠诚使命、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崇高理念;体现了救捞人敢于创新、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的主流价值取向;体现了救捞人献身事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在系统内广泛学习和宣传潘伟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潘伟”精神,对于引导和激励救捞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努力提高“三个服务”能力,实现部党组“三精两关键”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鼓舞救捞干部职工士气、凝聚力量,为“十二五”期间救捞事业发展开好局、打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部局党委研究决定,在救捞系统开展向潘伟同志学习活动。
向潘伟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部队转业时,他放弃商业公司的高薪聘请,投身救捞事业。放弃全家团聚北京的大城市生活,主动要求到一线承担危险的救助任务。作为救助飞行员,他忠实地履行着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严格要求自己,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平均每年值班待命300多天,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克服酷暑严寒和直升机巨大噪音,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救助和国家重点工程及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保障任务。作为飞行救助专家和飞行队队长,他心系事业,积极参与北部海域飞行救助基地的选址和建设工作,努力探索飞行救援的新模式、新机制,建立了3个飞行救助基地和24个临时起降点,初步形成了渤海湾地区陆岛空中救援网络,提高了直升机救助效能,扩大了直升机救助范围,拓展了直升机救助功能。目前,这一模式已在东部和南部海区推广,并取得了重大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向潘伟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苦练技术、勇于创新,对救助事业充满热爱的优秀品格。他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努力自学专业英语、民航法规和业务知识,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了相关的业务理论考核,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飞行训练上,他全心投入,虚心请教,刻苦训练救助实操技术,先后取得了美国西科斯基S-76机型教员机长资格证书和欧洲直升机公司EC225机型机长资格证书,为完成飞行救助任务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他主动作为,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夜间海上搜救、直升机城市救援、山地救援和高速公路救援等新课题、新技术,并付诸救助实践,先后成功完成了威海嵯山救助和淄博电厂救助等山地救援和城市救援任务。2007年7月,首次成功机降印度货轮,救起重伤外籍船员。2008年,在烟台市组织的客滚船海上应急救援演习中成功机降烟台山医院急救中心楼顶平台,受到现场观摩演习的日本和韩国救助专家的高度评价。
向潘伟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不畏艰险、拼搏奉献,对使命职责执着坚守的敬业精神。他始终把遇险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对遇险群众充满着大爱情怀,对每一次救助,他都尽最大的努力,从不轻易让任何一位遇险者丢掉生还的机会。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只要符合起飞标准,他都勇往直前,从不退缩。2006年,他驾机在海上奋战7个小时,夺回“新宝1”号货轮14名遇险船员的生命;2007年,他克服重重困难,亲自驾机成功解救了2名困在180 米烟囱顶部的施工人员;2010年,他率机组在辽宁丹东灾区苦战三天,历尽艰险,出动直升机20余架次,成功救助包括一名待产孕妇在内的39名被洪水围困的群众……自2005年以来,潘伟同志成功救助遇险群众375人,挽救了375个家庭,许多人被救后长跪不起,感谢党和政府的恩情。
向潘伟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情系职工、培育新人,对团队同事充满真心的高尚情操。他作为飞行队队长,情系职工,关心体贴同事部下,努力帮助解决同事部下遇到的个人和家庭困难,凝聚人心,稳定队伍;他狠抓飞行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打造了一支团结协作、敢打敢拼的战斗队伍。他甘于奉献、培育新人,克服北部海区飞行员数量少、救助任务繁重等困难,主动承担新飞行员的培训任务,利用休息时间备课,先后培养5名救助机长和4 名副驾驶。仅2010年培训4名副驾驶就节省培训经费500余万元。
当前,“创先争优”活动正在深入开展,系统各单位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把开展向潘伟同志的学习活动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三个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三精两关键”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把学习活动与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与“学先进、树新风、建体系、创一流”活动结合起来,与宣传救捞事业、促进救捞发展结合起来,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潘伟同志先进事迹,掀起向潘伟同志学习的高潮,引导和激励救捞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见贤思齐、争创一流,营造学先进、当先进的舆论氛围。党员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带头实践,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广大救捞职工要结合自身特点,从基础工作做起,团结一心、爱岗敬业、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救捞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附:渤海神鹰拯救百姓生命 播撒党的海上德政工程——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救助机长潘伟先进事迹
中国共产党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日
附件:
渤海神鹰拯救百姓生命播撒党的海上德政工程
——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救助
机长潘伟先进事迹
渤海湾覆盖方圆7.7万平方公里,所辖海区每天有上万条船舶从事海上交通运输和作业生产。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作为一支重要的海上专业救助力量,担负着海上紧急情况下遇险群众的人命救助任务。飞行救助机长潘伟,自2005年起,在极其 危险困难的气象条件下,先后驾机385架次,成功救助遇险群众375 人,拯救了375个家庭,成为党和政府在海上播撒 “德政工程”的忠实践行者。
潘伟同志1961年出生,辽宁沈阳人,1979年到2003年在沈阳军区空军服役,先后担任飞行员、机长、运输团大队长。2003年转业到交通部救助打捞局,2005调至交通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任救助机长。他先后获得了国际海事组织授予的“海上特别勇敢奖”、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交通运输部授予的“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9年入选国家海洋局“新中国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人物”。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大典上,他作为交通运输系统六位优秀代表之一乘“交通成就”彩车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
作为一名飞行救助机长,当天气突变,其他飞机已经停航时,潘伟机组却在这个时候起飞;当海上波涛汹涌,船只纷纷返港避风时,潘伟却率领队伍在海上与之搏斗。在潘伟身上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部党组“三个服务”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救捞精神,充分体现了“在关键时候发挥关键作用”的国家海上专业应急救捞队伍的使命与责任。他牢记宗旨、忠诚使命、苦练技术、勇于创新,对救助事业充满真诚;他关爱生命、以人为本、不畏艰险、尽职尽责,对遇险群众充满真情;他情系职工、团结协作、甘于奉献、 培育新人,对团队同事充满真心。
对飞行救助事业凝聚真诚
面对渤海湾极端恶劣天气尤其是冬季寒潮大风给海上运输生产带来的困难,以及海难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2003年,交通部决定加强渤海湾海上救助力量,组建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利用直升机快速、便捷的优势抢救遇险船员,第一时间挽救海上遇险人民群众的生命。崇高的事业、神圣的使命,深深地打动了潘伟。他主动放弃商业公司的高薪聘请,在转业时选择了交通部救助打捞局。潘伟同志最初被安排在救助打捞局机关飞行调度中心从事海上飞行救助的协调调度工作。工作中,潘伟了解到,组建不久的救助飞行队急缺具有过硬驾驶技术的救助机长。他觉得:“世上没有比救人生命的事业更崇高、更重要,不是每个人都有救人的机会,我既然选择了救助打捞局,就应该到海上人命救助的第一线。”随即,潘伟同志放弃在北京全家团聚的大城市生活,主动向组织要求到第一线,直接担负危险的飞行救助任务,救助打捞局党委同意了潘伟的请求。
潘伟同志到第一线感觉到,作为一支海上应急救助的专业飞 行队伍,要出色完成人命救助任务,真正做到“在关键时刻发挥 关键作用”,不仅要具备良好政治素质,还要具有精湛的飞行救 助技术。潘伟同志在部队驾驶的是苏制“米—8”军用直升机,而飞行队从事海上人命救助的直升机是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引进的S-76C﹢专用救助直升机,技术要求更高,操作系统更复杂,并且操作手册全部是英文,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与曾经在部队驾驶的直升机有很大不同。为了尽快熟悉掌握救助直升机的驾驶技术,潘伟同志从熟练掌握 英文操作手册开始,背词汇,他把床上、玻璃上、镜子上、桌子上、卫生间里都贴满了专业英语词汇纸条,走到哪,学到哪,背到哪;学习民航法规,他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学习救助飞行实操技术,他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学习渤海湾气象海况知识,他全心投入、刻苦钻研;国外深造期间,他珍惜时间、珍惜机会。
2005年4月,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救助机型的全部课目考试,顺利完成了S-76C﹢型直升机改型训练任务,并获得了救助飞行驾驶证书。潘伟同志并没有就此满足,继续苦练本领,向更高的技术 层次攀登,先后取得了美国西科斯基S-76C﹢机型教员(教练)机长资格证书和欧洲直升机公司EC225机型机长资格证书,为出色执行救助任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经过几年的磨砺,潘伟同志从一名普通的飞行员,成长为北海第一救助飞行教员(教练)机长、飞行队队长。为了崇高的海上人命救助事业,他倾尽心血。工作中,他主动作为、勇于创新。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直升机的救助效能,他积极协调环渤海公安、海事、渔政等相关部门,搭建救助信息共享平台,拓宽救助信息渠道,及时获取救助信息;为了缩短救助直升机出动的审批时间,实现快速反应,提高救助效率,他主动加强与济南、青岛、烟台、沈阳、大连等空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争取空域管制部门对救助和训练飞行的支持;他想地方政府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积极增加救助飞机场站,扩大救助半径,先后努力争取建立了大连、蓬莱、青岛三个飞行救助基地,并在山东长岛、辽宁长海设立了24个救助直升机临时起降点,初步建立了覆盖渤海湾海域的陆岛空中救援网络;他按照上级要求,主动协调与山东、辽宁、天津等海事部门建立了救助与海事执法巡航一体化机制,并亲自驾机参与了烟台、威海、青岛、天津、大连等海域的海事执法巡航活动,为海事部门海上执法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空中支持;他贯彻国务院领导精神,积极探索直升机城市救援、高速公路救援和夜间救援新课题,周密组织了烟台山医院城市救援演练,主动参与了山东、辽宁等地高速公路救援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并亲自驾机在辽宁省内进行了高速公路救援演练,拓展了飞行救助新领域;他日常狠抓飞行队建设,建立各类管理制度,完善各种技术规范,加强队伍管理,短短几年,打造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顽强、团结拼搏、敢打硬仗的英雄群体。在他的带领下,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海(水)上搜救先进单位等十几项荣誉称号。
对遇险群众凝聚真情
潘伟同志385次驾机救助遇险群众的经历,也是他385次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从死神手里夺回遇险群众生命的艰险历程。他尽职尽责、不畏艰险,珍惜遇险群众的生命胜过珍惜自己的生命,每一次成功的救助,都凝聚着潘伟同志对遇险群众一份真情。一次次成功救助,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乐章。
首次救助,险象环生。2005年10月22日,潘伟带机组前往烟台开发区夹河口救助一名养殖工人。当时海上阵风10级,浪高5 米,渔船像树叶在风浪中摇摆跳跃,巨浪随时都有可能将它击碎。当直升机飞临现场时渔船已进水开始下沉,渔民死死的抠着船帮,命悬一线。潘伟机组的救生员顺着钢索被放下去,在空中荡起“秋千”,摆幅达十几米。潘伟驾驶直升机悬停在渔船上方,接连三次都因救生员空中摆幅过大和渔船剧烈摇摆而无法登船。第四次,机组重新调整了登船的位置,在海浪托起小船的瞬间,绞车手及时放长钢索,救生员乘势踩着船帮滚到前甲板。也就在这一刻,钢索被渔船的桅杆缠住!缠着钢索的船只在风浪中疯狂跳跃,随时都可能将直升机拽入大海。“准备切钢索!”情急之中,绞车手向潘伟提出请求。为保护直升机和机上人员的安全,这是常规的处理方法。可一旦切断钢索,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包括救生员在内的船上两人可能随时被大海吞没。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兄弟,潘伟果断发出口令:“不能切,再放钢索!”由于放钢索的速度跟不上小船漂流的速度,钢索被小船拽得不时发出“嘣、嘣”响声,直升机也被钢索拽的左右摇晃,全体机组人员处在极度的危险之中。绞车手再次请求切断钢索,又被潘伟严厉拒绝,“将绞车内的钢索全部放出, 引导我操纵直升机向后退,直到能看到小船。”潘伟不停地发出指令。当小船出现在潘伟视线内时,他立刻指示绞车手,让绞车手引导他操纵直升机逆时针绕着小船解开钢索。就在钢索被解脱的一刹那,救生员和渔民一个翻滚跳到船外,迅速被直升机吊起。那一刻,切掉钢索,就要看着自己的兄弟和受伤的渔民被大海吞噬;不切钢索,机组的所有人极有可能被拽入大海导致机毁人亡。关键时刻,潘伟同志胆大心细、处理果断,挽救了遇险者,保住了直升机,这种不舍弃不放弃的高尚精神,打动了整个救助飞行团队。
单机奋战7小时,夺回14名群众生命。2006年10月17日凌晨6 点,潘伟接到急促的救助信息,一艘名为“新宝1”号的货轮在东营附近海域发生了故障,船舶进水,船身开始倾斜下沉。此时海上风急浪大,14名船员危在旦夕。潘伟顶着狂风驾驶救助直升机 火速赶到现场。潘伟看到,遇难船舶即将完全沉没,14名船员挤 在四五平方米的船楼上面,七八米高的海浪一波一波打过去,人和船随时都有可能被巨浪吞没。潘伟启动应急救助准备程序,直接飞到遇险船舶上空实施营救。同时指挥在现场守候的其他船舶离开,为直升机救助提供空间。在风速较大,气流不稳的气象条件下,如果直升机悬停高度过高,救生员离机后会在空中大幅度摆动和旋转,不仅不能施救,而且会对救生员生命带来危险。悬停高度过低,海浪和沉船上的桅杆、天线会对直升机的安全带来威胁。潘伟尽可能地调整飞行高度,200米、100米、50米……风速在不断加大,机身的颠簸也越来越大,救生员刚靠近遇险船楼又被风浪打偏。时间就是生命!潘伟凭借高超的飞行技术,在难船30米上空稳稳地控制住直升机,果断确定采用高空引导绳实施救助,绞车手与救生员默契配合,快速、成功地抢救出了第一批7 名遇险船员。当第二次将剩余7名遇险船员全部救起时,“新宝1”号轮在十几秒钟内完全沉没。遇险14名船员全部获救。此时,潘伟和他的团队同志忍受着饥饿、寒冷和劳累,已连续工作9小时,空中飞行达7小时零5分,此次救助任务飞行时间之长、救助人数之多,在当时创造了我国海上飞行救助的纪录。
技艺高超精湛,超越救助极限。2007年4月30日下午,威海海域东南140海里处有一作业渔船渔民重度昏迷急需抢救。这个距离已大大超出了救助直升机110海里的救助半径。怎样才能把昏迷的渔民救出来?潘伟突然想到,从驻地蓬莱机场起飞经威海机场到现场,需要飞行1小时5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如果渔船能够和直升机相向而行,就可以尽量缩短飞行距离,将昏迷渔民救上直升机。与渔船沟通后,下午2时30分,潘伟机组冒雨起飞。途中,得知渔船由于风大,滞留原地,并未相向靠近。140海里的救助距离,潘伟计算,直升机根据油耗只能给救助留下十分钟时间。此时,机载雷达显示海上有多艘作业渔船,直升机找船需要十分钟,救生员登船需要五分钟,担架捆扎需要五分钟,总共需要二十分钟, 仅有的十分钟根本来不及救助。怎么办?救还是不救?潘伟猛然想到,如果能省下寻找难船的十分钟,那么还是有希望的。于是,他通过机载电台提前指挥渔船在船头点上火把,指示难船的位置。当直升机接近事发区域时,机组人员一眼就看到了点燃火把的渔船。潘伟驾驶直升机快速飞到渔船上空,准备施救。但渔船的桅杆高,缆线多,可供登船的面积非常小,而且是在船的中部。随着渔船的剧烈摇摆,高高的桅杆将登船的空间全部封锁。救生员三次登船都没有成功,油量显示还有最后一分钟就必须返航。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没有救助机会了。忽然,潘伟灵机一动:让渔船停船、减速,减小摇摆,利用船头还没随风调向的瞬间快速登船,不作担架救助,用救生套直接将伤员救上来。机组按照潘伟的方法紧密配合,一次登船成功。救生员迅速将伤员套上,一个手势,绞车手快速操纵绞车将二人提了上来。这时,允许作业的油量已经没有了。不等救生员完全进舱,潘伟就操纵直升机迅速调整方向,顶风返航。直升机在夜色中冒雨在威海机场安全落地, 伤员被迅速送到医院。此时,直升机的油量已到最低极限。
辽宁省长告急,参加丹东抗洪抢险。2010年8月19日,辽宁丹东地区普降大暴雨,鸭绿江丹东段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大洪峰,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情况万分紧急!辽宁省政府致函交通运输部,请求派救助直升机实施空中救援。李盛霖部长、徐祖远副部长当即指示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前往灾区,尽全力救助遇险群众。接到命令后,潘伟同志驾机迅速赶赴丹东灾区救援。20日,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镇夹河村道路已经被洪水冲垮,村子四周已经变成一片汪洋泽国,晚11时左右,该村妇女刘丽突然出现临产预兆,洪水却阻挡了出村的脚步,全家人急得手无足措。人命关天,村乡县层层上报。21号上午,接到报告的丹东市防汛指挥部立刻开始对临产孕妇全面展开救援,但湍急的洪水让冲锋舟无法接近。孕妇的情况却越来越急,两条生命在呼喊!正在丹东防汛抗旱指挥部坐镇指挥的辽宁省陈政高省长得知此事后,直接打电话给潘伟同志,请正在参与防汛抢险的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飞行队出动直升机进行营救。蒙蒙雨中,刚刚救起4名遇险群众的潘伟顾不上休息,驾驶直升机立刻奔赴孕妇所在村庄。洪水浸泡的村庄已经没有一块平坦的地方降落,直升机在空中盘旋了几圈无法着陆,潘伟心急如焚。孕妇不能再等了!最后他决定释放吊带,让直升机在空中悬停,直接把孕妇接上直升机。雨中,气流多变,要保证孕妇的安全,绞车速度不能太快,潘伟紧紧握住操控杆,尽量保持直升机的稳定,直至把孕妇救起。事后,当得知孕妇平安顺利的生下一个健康的婴儿时,还在执行救助任务的潘伟感到十分欣慰,高兴地向机组成员们伸出了大拇指。自8月19日至22日的3天时间内,潘伟机组共计出动直升机20架次,成功解救被洪水围困群众38人,包括那名婴儿应该39人。为此,辽宁省委省政府特地致信交通运输部表示衷心感谢,而潘伟率领的B-7312直升机救助机组更是被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授予“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名工人高空烟囱遇险,直升机紧急驰援。2007年6月25日下午4时许,淄博华能辛店电厂正在改造施工的烟囱内110米处突然失火,2名施工人员被困180米高的烟囱顶部。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十分关心遇险群众,王军民副省长亲临现场组织救援。由于内部的通道被烧毁,地面救援已无法进行。26日凌晨3时,正在大连基地值班的潘伟驾驶救助直升机星夜兼程380公里,飞往距事发地较近的潍坊机场。5时整,天刚亮,直升机从潍坊机场起飞,前往施救。5时45分,事发地点天空突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潘伟只能将直升机紧急备降在潍坊机场。8时许,潘伟架机再次飞临事发地上空。由于烟囱地处城市区域,顶部还竖着8根4米长的避雷针,救助环境极其复杂,机组又无此类救援经历,释放救生员无法着地,而且是火烟囱顶部热烟气形成乱流,直升机无法稳定悬停,直接救人风险极大。经机组人员与地面指挥人员协调,决定利用直升机空投绳索给烟囱顶部的被困人员,让被困人员采用绳索下滑的方式脱险。10时10分,直升机向烟囱顶部空投物资,由于烟囱顶部面积太小,经过4次空投才为遇险人员抛送了食物、饮水、手机和绳索,最为关键的绳索投放成功,为遇险人员创造了唯一的获救条件。17时57分,第一名遇险人员补充体力后利用绳索平安落地!19时55分,第二名遇险人员也平安落地!为此,山东省人民政府向交通部发来感谢信,给予了飞行队高度的赞扬!
救助中收获感动,感动中升华境界。2005年12月,潘伟奉命抽调到上海值班,在长江口救起一名老船长。当时这名老船长驾驶的船舶遇险,他的船即将沉没,船上有8个人,在救生筏只能装载6个人的情况下,这位老船长在安排好其他船员后毅然抱着木板跳入大海。在接近零度的海水中,老船长与大海拼搏了近12 个小时。当他被潘伟机组救起的一瞬间,便昏了过去。抢救苏醒后,老船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问:“船上的其他人怎么样了?”每当提起这次救助潘伟都潸然泪下,他感慨于老船长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英雄情怀,也更激发了他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他对生命的尊重。
对潘伟来说,这些的救助只是他几百次救助事例的缩影,有人问他,是什么让你这样热爱这份事业?潘伟的回答很深情,他说,当我看到风浪中遇险者那渴求生命的目光和期盼救援的手势,我就会被深深打动,觉得就是冒再大的风险也要将他们救起来;当我将濒临绝境的遇险者一次次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时候,我会感到自己从事的事业如此神圣、如此崇高;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而轻易让任何一名遇险者丢掉生还的机会。他已经记不清收到过多少面锦旗,记不清有多少人在获救后和他拥抱致谢,更记不清有多少被救群众长跪不起,感谢党和政府的恩情。
对团队同事凝聚真心
潘伟同志救助375个鲜活的生命,也就是撑起了375座天。但潘伟自己也深知,这些成绩背后,凝聚着北海救助飞行集体的团队协作精神。他情系群众、培育新人,对同事部下无比关心。潘伟是英雄的机长,也是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灵魂。
潘伟对同事部下十分关心体贴。在思想上,他教育大家热爱飞行队这个光荣集体,同志之间团结共事,互相信任。在人才培养上,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一方面积极联系国内外专业培训机构,组织人员外出培训学习,一方面还利用自己教员(教练)机长的资格进行内部培训。他常常利用晚上时间,结合自己救助实践精心编写教案,有时备课到深夜。带新飞行员上天,难度大、危险程度高,他从关心飞行员心理入手,帮助克服恐惧心理。实际操作,他一步一个示范、一步一个讲解,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对飞行学员的不熟练操作,他及时纠正,从不发火,而在事后详细讲解操作要领。潘伟凭借高超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先后培养了5名机长、4名副驾驶,极大缓解了飞行队飞行人才匮乏的压力,同时,还节约了培训经费。仅2010年培训4名副驾驶就节约培训费用500万元。
潘伟积极帮助同事部下解决家庭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救助 飞行队专业技术人员和空勤人员大多来自于相关部门的引进以及吸纳部队转业退伍士兵,解决他们夫妻团聚、家属工作安排和子女上学问题是一大难题,也成为飞行队的“民心工程”。潘伟同志和班子一起积极想方设法,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及有关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跑,一个一个地办。经过多方努力,先后解决了11名专业技术人员及4名家属的大连户口问题,5 名职工的家属和子女的就业问题,3名职工子女入学问题。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特别是解决一位绞车手家属工作问题,该同志家属来自农村,文化程度比较低,缺乏基本工作技能,安排难度很大。潘伟先后跑了5个单位,最终使该绞车手家属工作得到圆满解决。家属工作的安排和职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稳定了职工队伍。飞行队有哪位职工家里发生困难,他都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每遇职工生病住院,他都要抽出时间亲自探望。一次,一位职工骑自行车不幸摔伤,他利用自己朋友关系找到最好的大夫进行医治,并多次探望,使大家深受感动。
潘伟同志对年轻职工的婚姻问题也非常关心。飞行队驻地较偏僻,社会接触面窄,队内不少青年找对象成为一大难题。他积极组织有关单位开展青年联谊活动,为他们牵线搭桥。飞行队里的年轻人都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潘队”。
潘伟同志对职工关心爱护,对自己却要求严格。他除在外开会一年有300多天都在值班工作,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甚至连生病都不能休息。作为丈夫、父亲和儿子的潘伟,对家庭也常常感到十分愧疚,他和妻子长年分居两地,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体弱多病的妻子身上。潘伟执行救助任务时,工作要求关闭手机,家人常常无法和他联系,让妻子、女儿担惊受怕。年迈的父母住在沈阳,离大连基地不太远,但他一年都难得探望几次。
五年来,潘伟在惊涛骇浪中安全救助飞行1100小时,训练飞行1200多小时。有时候,他一天完成5起救助任务,工作时间长达到15小时。早饭和午饭时常只能在救助返航的间隙吃饼干、喝矿泉水;冬季,没有取暖设备的直升机像个冰窖,强大的寒流常常把他全身冻僵;夏季,三四十度的座舱里,穿着密不透气的飞行防水服、戴着厚重的头盔常常使他全身汗透;更痛苦的是,直升机高达110分贝的强噪音往往震得他两耳疼痛,紧握操纵杆的双手,往往僵直麻木……
一切为了救助,一切为了遇险群众,潘伟和他的团队永不言 弃、无怨无悔。他情系人民、大爱无疆,展示了当代救捞人“把 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情怀。他就是 海上百姓生命的守护神,翱翔在渤海湾上空的救助神鹰。
六、计划方案类
公安部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
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的实施方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公安机关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以新的视角认识公安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新的姿态担当起公安文化建设的重大责任,以新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和推进公安文化建设,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公安工作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积极满足和适应广大民警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以培育“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全面提高公安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根本任务,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构建和谐警营、和谐警民关系为基本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强警战略,努力形成文明执法的行为文化、以警为本的管理文化、团结向上的环境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推进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应对挑战,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目标任务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中,全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本形成;公安文化体制机制较为完善,机构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深入警心,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牢牢确立;警营文化生活更加活跃,团结和谐的警营氛围更加浓厚,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公安机关软实力持续提升,队伍执法形象不断改善,警民关系更加和谐;公安文化精品接连涌现,公安文化的大众吸引力、社会影响力和时代感染力显著增强,逐步使公安文化发展与广大民警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公安队伍的英雄业绩相匹配,与公安机关的社会地位和承担的政治、社会责任相对称。
(一)弘扬忠诚警魂,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把人民警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充分发挥公安文化潜移默化、养德固本的功能,善于用文化形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用润物无声的人文方式加强和改进队伍管理,用法治文化、英雄文化和廉政文化熔铸“忠诚可靠、秉公执法、英勇善战、纪律严明、无私奉献”的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始终保持公安队伍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推动公安工作和公安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建设和谐警营文化,满足民警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积极营造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激励人、发展人的警营文化氛围,建设具有鲜明人民警察职业特色的物态人文环境,建立文体活动制度,完善必要设施,创新群众性文体活动模式,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构建广大民警和谐工作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民警的职业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不断激发民警建功立业的创造活力和工作激情,形成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团队精神。
(三)弘扬公安先进文化,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围绕贯彻落实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根本方针,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注重发挥公安文化在融洽警民关系中的独特作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传播法治、引导舆论、弘扬正气、震慑犯罪。将公安文化与社区文化和其他行业文化相结合,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和认同,构建起水乳交融的和谐警民关系,在优化执法环境的同时,为引领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
(四)提升队伍素养,塑造良好执法形象。充分发挥公安文 化育警、励警、律警、悦警和强警的功能,使民警在文化熏陶中 提升思想境界,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使执法为民的理念根植于每个警种和每名民警,渗透到执法执勤的各个环节,规范到一言一行。认真落实《人民警察法》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 等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职业行为规范化建设,切实增强“公正、文明、理性、平和”执法的履职能力,提高执法水平,树立新时期公安民警的良好执法形象。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文化育警,把握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安文化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培育和塑造“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工作重点,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全局。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和公安工作全局,以推动公安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为着力点,紧密结合“三项重点工作”、“三项建设”和“三访三评”工作,有针对性地创新公安文化建设,在贴近队伍实践中提升公安机关软实力,推动公安事业不断科学发展。
(三)坚持以警为本,全员参与。坚持面向基层,全警参与,充分尊重民警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民警的文化创造力,切实保障民警的文化权益,满足民警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民警全面发展,使民警共享公安文化建设成果,做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四)坚持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准确把握不同地域、不同警种特点,实施定向指导;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充分利用警营和社会两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严格遵循持之以恒、务求实效的基本思路,既要有紧迫意识,又要有战略眼光,夯实基础,逐步推进,不断发展跨越。
(五)坚持传承创新,与时俱进。认真总结和传承公安文化建设既有的成功经验,吸收借鉴其他行业(系统)文化建设丰富成果,创新理念,开拓思路,推进公安文化全面创新,积极拓展具有公安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充满生机活力的公安文化发展繁荣之路。
四、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公安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贯穿于公安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要通过组织宣讲团、报告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知识竞赛、读书演讲等寓教于乐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民警的理想信念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使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要准确把握民警的思想动态和队伍中的热点问题,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年龄段民警群体和民警个人的不同需求,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各项措施,加强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民警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出一批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
(二)加强公安文化阵地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指示精神,切实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做大做强公安新闻报刊、影视栏目等公安文化阵地和品牌,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形成强势正面舆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市场发展、具有警察特色、符合文化传播规律的公安文化发展之路。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要充分利用网站、手机、论坛、博客、微博、播客和QQ群等新兴媒体,积极拓展公安文化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发挥公安部所属人民公安报社、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金盾影视文化中心等文化主阵地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公安报》等公安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积极办好“中国警察网”、“公安手机报”,并将其打造成为具有权威影响力的公安网络和文化信息平台。
(三)加强警营文化建设。要积极推行基层科所队警察文化室(俱乐部)建设,增设文化宣传橱窗,使民警有阅览、娱乐、健身、减压和陶冶情操的场所。要在单位办公区张贴、悬挂体现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标语、图片,营造温馨的人文环境。有条件的公安机关要在办公场所、广场公园建立与环境相协调的警察文化长廊、警察雕塑园、警察荣誉墙、英烈祭奠场所和廉政教育基地等。各地公安机关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警察博物馆或陈列馆。要充分利用公安部中国警察博物馆的展示平台,适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逐步扩大社会影响。要进一步加强对江西瑞金国家政治保卫局、陕西延安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河北西柏坡华北人民政府公安部旧址等公安传统教育基地的保护利用,建设一批内容生动翔实、布局科学合理的全国公安民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四)推出更多公安题材优秀文化作品。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从公安实践中汲取素材,深入挖掘、热情讴歌公安队伍中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不断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公安题材文化作品,唱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旋律。要深入推进公安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精心组织“万家灯火平安夜”公安部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公安文化基层行”文艺小分队慰问演出、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金盾文化工程”评选、全国公安相声小品大赛、公安歌手大赛、公安文学大赛、“卫士之光”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全国公安文艺汇演等重点公安文化项目,公安部每年出版反映牺牲公安英烈事迹的系列报告文学,出版年度公安文学精选,组织创作1至2部影视精品。鼓励有条件的省级公安机关每年组织创作1至2部有影响的文艺作品,举办1台公安文艺晚会。要加大对基层公安文艺创作的指导扶持力度,每年组织一批警营内外的创作队伍深入生活、随警作战,创作一批高质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增强公安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时代感染力。
(五)加强公安文化载体和标识建设。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发使用特色鲜明、具有纪念意义和传播价值的公安文化产品,通过公安文化载体建设凝聚警心、展示形象。要全面贯彻落实公安机关派出所、警务室外观标识、警车标识等公安标识规范,树立公安机关统一、规范、专业的文化形象。要积极组织创作《中国人民警察警歌》,设计人民警察警旗,规范警察阅警式程序、 入警宣誓、祭奠英烈等仪式,统一警察文艺演出服饰,推出第二套中国人民警察邮票。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要紧密结合民警的兴趣爱好,组建成立形式多样的书画、摄影、集邮、收藏、体育等兴趣小组和警营乐队、合唱队、歌舞演出队、体育运动队等,在重大节庆日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政治部《关于实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体育锻炼达标标准〉的通知》(公政治[2010]445号)精神,把开展警体达标作为提高公安民警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提升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重要措施来抓。要充分发挥警营内部体育协会或俱乐部的核心骨干作用,组织全警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和各类竞技比赛,进一步提高民警体能素质,形成崇文尚武的警营氛围。条件成熟的公安机关可建立体育专项俱乐部或体工队,开展经常性的体育运动和各类竞技比赛。要充分发挥中国前卫体协的重要作用,论证并组建前卫体协篮球队,坚持每5年组织一届全国公安系统综合运动会,每年至少组织3次全国公安系统单项警体比赛活动。要进一步加强全国公安机关拳击、跆拳道、武术散手等专业体育运动队伍建设,积极参加全国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
(七)深化公安文化理论研究。要充分发挥公安院校、史研部门的理论研究优势,加强对公安文化如何更好地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服务,如何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如何进一步提高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力度,积极谋划公安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公安理论与软科学研究课题指南目录中增列“公安文化建设研究”专题,每年重点支持3至5项公安文化建设课题。成立公安文化研究所,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公安文化的建设发展规律,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每2至3年举办一次全国公安文化论坛,编辑出版《公安文化建设编丛》,推进公安文化理论研究的交流发展。
(八)加强公安文联和文化艺术团体建设。要充分发挥公安文联在公安文化建设中的组织、联络、协调、服务、引导作用,严格依照章程履行职责,积极稳妥地发展公安文化产业。条件成熟的公安机关可组建专业和业余相结合、以业余为主的警官艺术团(文工团)、警乐团、合唱团等,保证训练时间,提高演出水准,为各类大型公安文化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公安部论证筹建中国警官艺术团,并加大对现有文化艺术团体的支持扶持。各公安院校要建立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团体,打造响亮的公安文化品牌。
(九)开展公安文体交流。各级公安机关文化体育团体要经常组织与社会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文化体育人士的交流,通过公安文化体育示范点建设、创作室建设、警营开放活动、警察艺术节、警民运动会等方式,开展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公安系统内外文化体育建设的先进经验。要积极加入国际警察文化体育组织,广泛开展国际(境外)文化体育交流,通过访问演出、参加国际(境外)警察文化体育活动等形式,拓展公安文化和中国警察形象的展示空间。
(十)大力实施公安文化人才战略。要建立公安文化人才库,全面掌握优秀公安文化人才的结构、分布、特长,为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培养、储备人才力量。要在文化人才录用上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现行人事管理制度,通过签约、聘请、兼职等方式,吸纳更多人才参与公安文化建设。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优秀公安文化人才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使其能够兼顾本职业务与公安文化工作。同时,要为公安作家提供专门的创作时间和创作环境。要择优选送潜力较大的文化人才到国家和地方文艺院校、艺术团体研修深造。对在国家级文化艺术比赛和省部级文化活动中获得荣誉的文化人才,予以表彰奖励,并在晋职晋升时优先考虑。对在公安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文艺界人士可给予相应的荣誉称谓,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公安文化事业。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开设在职民警警察公共关系培训班,设立警察公共关系和公安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的硕士点,通过委托培养、培训班、讲习班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不同门类的公安文化领军人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建立完善公安文化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
五、工作保障
(一)加大公安文化建设经费保障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安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将公安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公安业务经费预算予以保障。各级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安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要在重点保障广大公安民警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公安民警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高度重视公安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基础建设,统筹兼顾,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重点做好重大文化活动、重要文化阵地、公安文化人才奖励、公安文化精品创作、重要体育赛事和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安机关文化建设扶持等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公安文化建设。
(二)加强和改善公安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公安机关主要领导是公安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将文化育警、文化强警的任务纳入公安工作的总体部署,融入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努力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各警种、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民警积极参与的公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格局。要高度重视基层公安机关文化建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保障。省级和市级公安机关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商请机构编制部门设立专门的文化机构或文艺创作室,县级公安机关要设专职宣传文化干部,确保切实有效地组织实施各项文化活动。
(三)加强公安文化工作监督考评。要认真落实对公安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督促、考核措施,将公安文化建设纳入公安队伍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公安绩效考核范围,作为评价队伍建设水平、构建和谐警营与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指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组织领导、方法措施、支持保障、考核奖惩、档案管理等不同环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相互支撑的公安文化体制机制、工作流程和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