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聊中医:伤寒金匮学习分享:2
下面,津东方JDF(微信公众号:津东方;网址:www.luozaitianjin.com)就给您带来详细的信息,有需要的朋友快来了解一下吧。
窃以为,《伤寒论》中隐含人体与邪气斗争态势的进退流程图,我们先把伤寒论条文作为节点,串起来组成一张网,基本骨架出来,生病进退流程出来了,再把《金匮要略》作为血肉填充进去,再把这张网断开,所有节点都独立出来,因为每个人不一样,一生病,可能在任一节点出现。初学《伤寒论》,千万不要揪住一条不撒手,一定要把它弄懂后,才看下一条,而是,不断的重复所有条文,逐渐建立起整体观。就好比盲人摸象,揪住大象尾巴不撒手,我们永远不知道大象是什么样的。经常看到有人说什么,学中医需要天赋,学中医需要懂易经……巴拉巴拉一套,而且这套言论还挺有市场,笔者坚决反对把中医玄幻化、迷信化,坚决给中医去魅,这也是尝试写该系列文章的目的之一,用大白话聊中医,让人人敢学中医,人人能从中医中获益。六经条文中,每经的提纲,描述该经病症的主要特点,…而…,而字表强调。太阳病,又分为两大证型“中风”、“伤寒”。…脉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阴阳”二字,在伤寒金匮中只是普通代词,千万别被阴阳二字吓住,更不要神秘化,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可参看:扫盲:中医的阴阳。太阳中风,有汗为中风,也有的人,初始为伤寒,过个半天一天,转为中风,出了汗,热没退,白白丧失了津液。脉和之前没有大的变化,即为“脉静”,没有见到少阳、阳明症状,即未传经,否则为传经。……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而恶寒,温病不恶寒,很明显不是太阳病,温病与太阳病并列,文法表达上与“名为中风、名为伤寒”不同。温病特点:发热而渴,不恶寒。这不就是阳明热证的特点吗?阳明热证,里未结实,当然不可下,下之,则伤津液,虚其里。热证也不能用热熏、灸法等,热上加热,追虚逐实,焦骨伤筋,后果严重。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粗略理解,就是仲景给六种症候群(或者六个区域、六个范围,柯韵伯 持此观点)分别起了名字,此处不展开讨论。对于传经,了解即可,如果想详细学习,可参看郝万山讲伤寒论。粗略理解(切勿拘泥,此处仅为便于初步理解,描述并不准确,笔者坚决不会承认是自己说的):太阳、少阴,身体体表(比如杀猪,去掉内脏后的两扇肉及四肢),受邪后能发烧,这主要属于太阳,表阳证;受邪后不能发烧,属于少阴,表阴证(胡希恕观点)。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阳明、太阴:从口->食道->胃->肠->肛门,里阳证为阳明;里阴证为太阴。互为表里。少阳、厥阴:体表之里,从口到肛门的腔道之外,腺体、神经、血脉、板油、大脑、五脏六腑、各脏器之间的联结部分……,症状花样百出。互为表里。- 发于“阳”为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发于“阴”为三阴:少阴、太阴、厥阴。三阳病都有发热,三阴病一般不发热。但无法解释“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且与临床不符。发于阴,病情更重嘛。
- 发于“阳”为太阳,发于“阴”为少阴。仍然无法解释“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仍与临床不符,发于阴,病情更重。
- 发于“阳”指太阳中风,发于“阴”指太阳伤寒,因为第3条:……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此段与临床发病初期相符,但仍然无法解释“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 倪海厦,有个观点:发于“阳”,指发于白天,发于“阴”,指晚上。白天发病,到第七天自愈;晚上发病,当天晚上不算一天,到第六天自愈,实际是同一天自愈。
第8条,“…以行其经尽故也…”,此处经尽,始终在太阳经。此三条,涉及时间医学,中医有年、月、日、七天节律……,不展开讨论,感兴趣者,可以参看郝万山讲伤寒论。本条需要注意:阴盛格阳,阴寒在内,格阳于外,随时阴阳绝离,急危重症,多为年老体衰之人,或久病之人,九死一生。仲景提醒读者,千万不要把阴盛格阳误认为太阳病,否则,用发汗法,直接就把人送走了。另外,太阳病,本就发热,同时恶寒,不要误认为“寒在骨髓”,还不到那个程度。福利,扫码关注津东方JDF微信公众号,即可加入津东方微信群,有:天津家长交流群,异地高考规划群,落户群,海河英才群,积分落户群,购房群,转学群,小学教育群,初中教育群,高中教育群。天津落户,天津上学,原创经验汇总和交流。另外,还有津东方JDF本地生活群,互助群,相亲群,招聘群,租房群,二手交易群,欢迎热心肠的来加入。如果加群过程中有疑问,可以添加津东方微信公众号客服。注:所有津东方JDF微信群,均为公益群,发广告者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