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学院”来了,天津重磅行动方案征求意见
- 促进“中国排球学院”内涵式发展,鼓励排球国家队驻训,开展比赛及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
- 推动“中国棒球学院”建设,支持国家棒球青训中心发展,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树立天津棒球品牌。
- 加快“中国柔道学院”建设,全面服务国家柔道队,完善中国柔道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努力培养优秀柔道后备人才。鼓励与支持更多国家级运动项目学院落户天津。
主要内容如下↓
- 到2025年,天津市竞技体育国内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高水平体育赛事体系更加健全,拥有国际一流运动训练基地和场地设施,职业体育发展更具魅力,公共体育服务更有品质,运动健身科学化智慧化水平明显增强,城市全域运动空间布局大幅优化,体育产业发展更具活力,城市运动文化与氛围显著提升,国际化“运动之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 到2030年,天津市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实力全面跃升,城市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全面建成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天津风格、独具魅力的国际化“运动之都”。
1.实施竞技运动项目实力提升行动。做大做强女子排球、网球、男子举重、柔道、武术、自行车、女子水球、跳水、击剑、棒球等优势项目;大力提升射箭、高尔夫、跆拳道、手球、花样游泳、空手道等潜优势项目的发展水平;高度重视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发展水平,努力实现新跨越;加快推进“排球之城”建设,积极谋划足篮排“三大球”高质量发展,力争取得新成效。到2030年,天津市竞技运动水平和国内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在国内国际重要赛事上实现金牌和奖牌数量的新跃升。(责任单位:市体育局)
2.实施高端赛事引育行动。高标准办好天津承办的各类体育赛事。以CBA、WCBA等职业赛事为依托,加快推进篮球竞赛体系建设。积极承办女排亚俱杯、世俱杯比赛,保持天津女排在亚洲排球俱乐部中的领先地位。积极引进和培育马拉松、体操、冰壶、速度滑冰、高尔夫球、V1汽车等精品赛事。承接国际体育组织、单项运动项目协会等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营造“看比赛,去天津”氛围。到2025年,实现每年举办1项以上国际顶级赛事、10项以上全国高水平赛事。到2030年,实现更多国内国际顶级体育赛事落户天津,将天津打造成世界一流体育赛事举办地。(责任单位:市体育局)
3.实施国际一流运动训练基地提升行动。打造天津蓟州国家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国家赛艇皮划艇天津海河体育训练基地、天津团泊训练基地等运动训练基地,强化训练基地与国内国际运动项目协会、国家队深度合作,吸引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运动员入驻。到2025年,把基地建成国内顶尖“训练、比赛、科研、医疗、康复、教育”一体化综合训练基地。到2030年,打造成集“训练、比赛、科研、医疗、康复、培训、会议、住宿、餐饮、休闲观光”等功能相融合的世界一流综合型“国际体育训练(培训)中心”。(责任单位:市体育局,东丽区、静海区、蓟州区等相关区人民政府)
4.实施职业体育规范与健康发展行动。提升足球、篮球、排球职业化水平,推动职业俱乐部股权多元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棒球、高尔夫球、围棋等项目走职业化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和职业赛事。支持运动项目协会与企业、高校、俱乐部以及其他社会力量联办共建职业俱乐部。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有天津历史底蕴的职业体育健康发展新格局。到2030年,建成集“高水平职业运动员、高标准职业体育俱乐部、高价值职业联赛”为一体的职业体育名城。(责任单位:市体育局)
5.实施“国字号运动项目学院”内涵式发展行动。促进“中国排球学院”内涵式发展,鼓励排球国家队驻训,开展比赛及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棒球学院”建设,支持国家棒球青训中心发展,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树立天津棒球品牌。加快“中国柔道学院”建设,全面服务国家柔道队,完善中国柔道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努力培养优秀柔道后备人才。鼓励与支持更多国家级运动项目学院落户天津。到2025年,“国字号运动项目学院”实力持续巩固提升;到203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中国一流、高水平、有特色的运动项目发展高地。(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天津体院)
6.实施全民健身载体升级行动。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持续完善15分钟运动圈。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点亮工程”。到2025年,实现50%的乡镇街道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社区体育健身园。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心城区人均场地面积不足问题,到2025年,新建改建10个体育公园、500个社区体育园、150公里健身步道。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加强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建筑屋顶等资源的公益化利用。有效开发城市公共休闲场地,建设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等运动场地设施。到2025年,布局与建设更为广泛的口袋健身公园100个。推动“公园+运动设施”行动,到2025年,使全市的公园都配有运动器材设施。到2030年,城市运动场地设施将举步可就,实现全方位、全时段便民、惠民。(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7.实施运动健身科学化指导与服务行动。倡导“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良医”理念,提供科学化健身服务,推广个性化运动健身方法。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服务,建立面向不同人群的体质健康监测、运动处方、健身指导、慢病预防、运动康复治疗等的新服务模式。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为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二位一体”管理服务机制。到2025年,实现运动健身科学化指导与服务的专业化、常态化、品质化。到2030年,实现全民运动健身科学化的全面普及。(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
8.实施群众体育活动与赛事推广行动。定期办好市运会、市民运动会和社区运动会,将社区运动会向区级和乡镇街级延伸。积极打造系列特色主题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办好海河龙舟赛、环团泊湖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重点办好“三大球”“三小球”等项目业余联赛和传统武术、龙舟、柔道、中国式摔跤、智能体育等赛事。持续举办水上系列赛、青少年系列赛、冰雪系列赛、“三八健康杯”、职工体育嘉年华、青年体育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传统品牌赛事。到2025年,力争每年开展市、区两级群众赛事活动100项以上。到2030年,建成覆盖全民的竞赛活动体系,实现“周周有竞赛、人人可参赛”目标。(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妇联、团市委、市民族宗教委、市总工会、各区人民政府)
9.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行动。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开齐开足运动技能课程,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培养青少年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学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运动会。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每所学校建立1个以上特色运动项目。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竞赛体系,支持青少年参加区域类和全国类运动竞赛。到2025年,全市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的优良率和合格率,分别达到50%以上和95%以上;到2030年,持续巩固提升。(责任单位:市教委、市体育局)
10.实施运动健身智慧化提升行动。有序推进智慧化体育设施建设,到2025年,打造一批“智能体育园”“智慧健身步道”;到2030年,实现全民健身园的迭代升级,智慧健身设施全面普及。有序推动智能化体育公共产品进社区、进家庭,推广适老型、康复型智能体育产品与服务。鼓励推动线上智慧运动新模式,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程度,到2025年,建成“天津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和“天津公共体育设施电子地图”,让“运动之都”建设融入“城市大脑”。到2030年,基本建成数字化“运动之都”。(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网信办、市规划资源局)
11.实施体育产业体系升级行动。推动天津市知名体育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体育服务业繁荣发展,到2025年和2030年,分别打造5个和15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3个和10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0个和40个市级体育产业基地。壮大西青区、宝坻区鞋服及健身器材生产制造产业集群和静海健康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以冰雪运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等为重点的户外运动。支持“体育+”和“+体育”创新发展,重点推动体育+旅游、体育+医疗、体育+会展以及互联网+体育等新业态发展。到2030年,建成消费引领、创新驱动、开放包容、结构合理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西青区、宝坻区、静海区等相关区人民政府)
12.实施全域运动空间优化行动。立足“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对接城市总体规划,依托山、河、湖、海以及公园、绿地、景区、历史文化遗存等城市空间资源,优化运动空间布局。围绕可利用的水域、空域、森林等自然资源,综合考虑生态、防洪、供水安全等因素,鼓励多样化体育项目开展。到2025年,打造成滨海休闲运动带(国家海洋休闲运动中心)、蓟州山地户外运动带、海河水上运动带和环团泊湖国际体育圈。持续打造一批复合型城市运动中心和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到2025年,城市全域运动空间布局大幅优化;到2030年,全域运动空间与城市空间更加完美融合。(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委、市水务局,滨海新区、静海区、蓟州区等相关区人民政府)
13.实施体育企业发展助力行动。鼓励企业品牌化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体育企业落户天津。利用“天津市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大型体育赛事及活动、体育装备制造转型升级、体育场馆改造、体育会展及职业体育等领域的优质企业,予以资金支持。对体育类重大项目、重要企业、特殊产业人才实行“一企一议”“一事一议”。支持全国体育院校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建设高水平体育产业学院。加快推动体育产业孵化器建设,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2025年和2030年,体育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5000家和25000家。(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各区人民政府)
14.实施体育消费升级行动。开发体育消费新理念、新场景、新模式,大力推动夜间体育消费、假日与节庆体育消费、户外参与型体育消费等,拉动市民体育消费新热潮。扩大体育惠民卡发行数量,发放体育消费补贴,创新体育消费支付方式,举办体育消费季、线上发放消费补贴等活动。到2025年和2030年,实现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分别达到450亿元和700亿元,人均体育消费分别达到3500元和5000元,使运动成为市民消费新时尚。(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各区人民政府)
15.实施体育场馆综合体(都市运动中心)培育行动。深化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鼓励开展委托经营、租赁、合作(资)经营等多种方式,实现专业化运营。利用传统工业园区转型契机,大力实施城市体育更新,推动新型都市运动中心建设,打造融合型、全龄化都市运动新地标。提升大型体育场馆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实现市级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全覆盖,提升场馆服务能力。到2025年和2030年,分别培育10个和30个集体育、文化、健康、旅游、休闲娱乐、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市规划资源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区人民政府)
16.实施城市运动氛围营造行动。有效利用城市运动空间场域,实现运动文化传播的立体化呈现、精准化传播。在运动设施尤其是大型体育场馆周边,营造体育文化浓厚氛围。大力弘扬以中华体育精神和天津女排精神为核心的天津体育精神。围绕体育赛事、重大节庆等,开展主题鲜明的“运动之都”宣传活动,不断凝聚发展共识。到2025年,构建“运动之都”宣传的“台、网、微、端、屏”全媒体传播矩阵。到2030年,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独具魅力的津沽特色国际化“运动之都”。(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海河传媒中心、市委网信办、市文明办)
17.实施体育博物馆提升改造行动。推动天津市体育博物馆高标准建设与发展,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支持开发“云展览”“云直播”等游览模式。加快推动中国篮球博物馆、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女排精神展建设步伐。大力弘扬精武精神,促进霍元甲纪念馆的综合利用。提升萨马兰奇纪念馆综合效能,建设萨马兰奇体育文化公园。到2025年和2030年,以体育博物馆展览与活动为承载,每年推出体育文化精品项目3项和10项,确立“近代体育看天津”城市形象。(责任单位:市体育局,西青区、静海区人民政府)
18.实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行动。根据天津市现有的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点加强对回族重刀、北少林武术、太极拳、无极拳、独流苗刀、程派高式八卦掌等项目的传承与推广。到2025年,完成对天津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梳理与建档保护,每年开展天津特色体育传统文化活动。到2030年,累计申报获批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项,打造自主IP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活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19.实施城市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行动。建立城市体育文化资源库,加强体育历史遗迹的保护,重点对体育设施历史遗迹、军事体育历史遗址、体育名人故居等进行保护与开发。加强体育口述史研究,讲好天津体育史实,抢救性记录天津市丰富的体育文化历史资源。强化城市大型体育赛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加强体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开发利用,到2025年和2030年,分别建设20个和40个体育文化名镇、街区和乡村。(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20.实施体育文化创意产品培育行动。定期组织体育书法、绘画、摄影、雕刻、雕塑等文化活动。支持体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到2025年,推出10项以上体育文化特色创意产品。鼓励开展体育实景文化演出、展演等文体结合型活动。支持体育摄影、体育电影、体育短视频、广播电视等传媒节目在天津拍摄、制作与发行。鼓励跨界融合,依托演艺、影视、旅游、教育、动漫游戏等资源,开展体育文化创意产品的培育与推广,到2030年,形成20项以上体育文化创意产品。(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海河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