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益 公益组织点亮乡村教育振兴

公益组织点亮乡村教育振兴

「本文来源: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柯宇 文梅 北京报道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局部署。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重要支点,但其中乡村教师仍面临专业发展不均衡、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值得关注。

桂馨公益基金会“南怀瑾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负责人易少华从事乡村教师支持活动已有6年时间,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目前乡村教师虽然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差距较大。

近5年来,中央财政安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奖补资金207.74亿元,惠及中西部725个县8万多所学校近130万名教师。面对政策上的扶持与倡导,易少华认为,乡村振兴政策的出台对于支持乡村教师项目的筹款、传播有很大推进作用,但具体到乡村教育的发展问题上,政策的改变并没有使实际工作产生巨大变化,毕竟,教育问题的解决是个漫长的过程。

乡村教师教育理念依旧落后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乡村教师290多万人。在“十三五”时期,我国35岁以下乡村教师占43.4%,本科以上学历占51.6%,中级以上职称占44.7%。乡村教师队伍的年轻力量正不断注入,学历水平普遍提高。但同时,《教育蓝皮书(2018)》指出,近年来,虽然高等教育的整体普及率在增加,但城乡学生在高校入学率上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这与易少华的感受不谋而合,“你可以感受到乡村教师队伍的学历、能力都在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在不断更新,但与城市教师相比,差距却越来越大。”

易少华所在的桂馨基金会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关注中国发展中地区基础教育,他所负责的“南怀瑾乡村教师计划”(下称“南师计划”),是由已故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生前捐资发起,通过每两年一届评奖的方式给予乡村教师支持。

根据多年的调研情况,易少华认为,城乡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巨大差距。“拿小学生的科学课教学来看,很多乡村教师仍然采用‘读课本’的方式进行教学,至多是老师做一下示范试验,考核方式仍以填空题、判断题这些‘死记硬背式’试题为主。然而科学课最强调的实际是‘探究’的理念,在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里,学生们也许会用半个月的时间每天观测月亮,去探索和感受月相的变化,最后再通过与生活相连的情景化方式加以考核,最终目的是提高科学素养而不是考察记住多少知识。这在乡村仍难以实现。”易少华说道。

而这背后,是整个乡村教师队伍的普遍困境。在易少华看来,多年的实践经验让他感受到,大学的师范教育与实际教学存在“脱节”,由于乡村教师人手不足,教师在去到地方时,基本是哪个学科不足就去教哪个学科,有时所教与老师本身所学相差甚大。

2010年至2013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人降为330.45万人。短短三年内,乡村教师流失人数达142.5万,流失率达30%。面对乡村教师严重缺乏、流失率高的现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包括有机会获得编制、提高工资水平等。然而现状却是好的师资仍难以抵达大山深处。即使有了新的乡村教师力量注入,“一部分人为了获得编制而待满三年就走,真正热爱这份事业并愿意留下来的仍是少数。”易少华说道。

公益组织为教育振兴提供动力

尽管如此,并不是没有人选择真正留下来。易少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愿意留下来的,都是对教育事业有情怀的教师。他会真心认可这份职业,有专业追求。实际上,乡村教师自有智慧。”

在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猴打棒”是当地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集舞蹈、击棒技巧与唢呐伴奏为一体,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六拨子村小学的李中华校长是唢呐世家,祖祖辈辈都学习和传承这门手艺。

基于对兴趣的热爱和对传承艺术的考量,李校长在校内成立了一个唢呐社团,培养小学生对唢呐和“猴打棒”的爱好。从2008年至今,已有700多人参与过这个社团,李中华也成为了青龙县唢呐非遗传承人,他带着孩子们现身在秦皇岛市的各大活动和艺术节现场。

正因为这项特色教学内容,本来计划会被“撤点并校”的六拨子小学得以保留,孩子们可以就近上学,同时在课间操耍一套“猴打棒”。

据易少华介绍,像李校长这样基于自身热爱开拓出一条新路并不容易,从资金支持、获得家长认可到学校老师的配合参与,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很多老师的努力都超出了工作本身的要求。

而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要么教师本人是校长,要么教师的教学策略得到了校长的支持。易少华总结道:“只靠教师本人的热爱或校长的支持仍旧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开放的外部环境,让老师的更多创意有发挥的空间。”

有想法有特点的乡村教师难以凸显的另一个因素在于教师评价体系。多年的走访经验让易少华开始反省,到底什么才是更接近教育本质的教师评价,如果只用职称、奖状等量化指标去评价是否过于单一。基于此种考量,“南师计划”的评奖标准也进行了调整。“之前是基于对乡村教师的尊重、敬业精神这些给予颁奖和扶持,是一种‘关爱’的角度,但2012年后,‘知行合一’‘融合创新’被加入评选标准。”易少华说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在谈及乡村教育问题时曾说道,面向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的,通过将普适性知识与乡土文化、地方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实施适合农村青少年成长需要的植根乡土的教育,有根的教育、有机的教育、绿色的教育。

易少华认为,“作为公益组织,我们在乡村教育振兴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就是试图找到更能体现乡村教师智慧的评价标准,更能反映教育本质的教学方法,真正去鼓励一些好老师的成长。”

见习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津东方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明示、暗示和承诺,本文仅供读者参考!津东方尊重原作者的辛勤劳动并致力于保护原著版权以及相关的知识产权,所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添加客服微信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处理。如需转载本文,请在显著位置注明出处(津东方网站,以及文章链接): https://www.luozaitianjin.com/edu/gy/4403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5220053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830227852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error: